台灣普惠金融成果亮眼 7項指標優於全球平均

台灣普惠金融成果亮眼 7項指標優於全球平均

台灣最新的普惠金融成果揭曉。金管會公布2023年台灣普惠金融結果,共有7項指標數據高於全球平均,其中,台灣每10萬成年人平均享有168台自動櫃員機(ATM),達全球平均51.2台的3.28倍,成年人使用非現金支付比率高達95.5%,也遠高於全球平均的64%。

2023年「台灣普惠金融衡量指標」設有23項衡量項目,當中12項明定2023年預計達成目標,已經全數超標達陣。包括無障礙ATM比率來到95.06%、網路投保件數衝上621萬件、微型保險累計承保人數172萬人、小額終老險有效契約件數攀上105萬件、評議中心年度內已結評議案件於3個月內作成評議決定或結案的比率81%等。

另外,更有7項指標數據高於全球平均,第1是每10萬成年人平均享有17家銀行分行提供服務,高於全球平均的15.9家;第2是每10萬成年人平均可享168台ATM服務,超出全球平均的51.2台。

第3是每10萬成年人平均完成423萬9,956筆行動支付交易筆數,超過全球平均的423萬3,047筆;第4是成年人擁有銀行帳戶比率達92.1%,多於全球平均的76.2%;第5是成年人使用非現金支付比率達95.5%,較全球平均64%超過許多。

第6是每千成年人中有740人持有壽險保單,而全球平均為683人;第7是台灣每千成年人未償還貸款筆數為598筆,為世界平均235筆的2.54倍,此項指標意義為「貸款普及度」,顯示台灣人借款相對容易。

金管會同步發布2024年「台灣普惠金融衡量指標」,整體仍維持23項衡量指標及4項觀察指標,但有2項衡量指標及2項觀察指標作出調整,並針對部分增訂或調高目標值。像是原有「在鄉鎮區市辦理金融知識宣導活動覆蓋率」及「金融知識普及宣導活動」2項,以「民眾對金融教育課程整體滿意度」、「民眾認為金融教育課程有成效比率」替代,並訂出2024年目標值。

原訂「證券市場平均電子式交易成交筆數比重逐年成長」、「期貨市場平均電子式交易成交筆數比重逐年成長」2項觀察指標,分別調整為「證券市場平均電子式交易成交金額比重逐年成長」及「期貨市場平均電子式交易成交口數比重逐年成長」。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