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刻板印象定義你的客戶!電商大數據告訴你「上班族」都在買什麼?

別再用刻板印象定義你的客戶!電商大數據告訴你「上班族」都在買什麼?

行銷策略要成功,首要的課題就是「搞清楚你的消費者」!不過到底如何搞懂?關於這個百年來的大哉問,過去企業只能自行靠著想像、參考經驗來摸索出一條路,現在我們有了網路、手機,可以追蹤消費者的一舉一動。而網購時代來臨,電商已經成為消費者購物時的第一選擇,進而累積出珍貴的即時動態數據,可在第一時間反映用戶的真實生活,作爲品牌制定廣告策略時的參考指標。

資策會MIC調查指出,台灣網友獲取資訊的管道中,第一名為「購物網站」,高達77%的網友習慣直接進入綜合網購平台瀏覽與下單。繼此之後,才是「Google搜尋」、「Facebook」、「比價網站」與「Line」,顯示入口網站傳播影響力逐年下降。

這背後其實有一項重要的意義:台灣用戶的搜尋習慣,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網購平台成為網友消費時的第一選擇,加上這些上網購物的人都是已經「準備好要花錢」的族群,購物動機強烈,因此基於這些用戶行為而累積出的電商數據,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忠實反映出用戶的需求以及採購趨勢,比起搜尋引擎如Google、社群媒體Facebook,更能作為品牌投放廣告時的參考。

舉例來說,假設你的TA是「上班族」,你會聯想到什麼?又會推薦哪些商品給他?許多人可能回答是保健品、3C產品等。確實,但「上班族」百百種,光是年齡就有世代差異,而這些所謂「上班族」挑選商品時在意的事情、購買行為又各異其趣,若品牌還是沿用對上班族的「刻板印象」在制定廣告策略,恐怕將無法得到期望中的成效。

PChome電商大數據發現,雖然都是上班族,但每個世代的「身體警訊」卻差很多。例如,30、40、50世代的第一大危機雖然都是「眼睛視力」,但第二名就有極大的不同,例如30世代有22%擔憂「腸胃消化道」、40世代的危機第二名則是「頭痛/睡眠」(17%),50世代除了眼睛以外,最擔心的是「牙齒/口腔」(19%)。這些數字的背後,可以衍伸出更多更多不同的商品需求,若仔細觀察每一個需求,你會發現可以一步一步更全面了解消費者。這時,若品牌還是依循老舊的觀念,將「上班族」一概而論,將會錯失許多重要的商機。

電商數據還可以針對同一品牌、不同訴求的客群,做出不一樣的消費者輪廓,更可以根據其他要素如「天氣變化」、「日常消費」、「促購檔期」等,加以分析出比Google等入口網站更多樣化、更精準的細節。企業若要把行銷預算用在刀口上,就該在傳統如Google、Facebook的投放以外,再多一層電商數據,為自己的行銷打造多一份安全網。


延伸閱讀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