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跨界農業 植物工廠的無限綠色商機

傳統農業易受天災影響,導致農民血本無歸,政府撥大量經費補貼,惡性循環下,人民的血汗錢也如填海般迅速被消耗。此時,發展植物工廠成了新型態的農業轉型,它擁有優質產銷模式,更可減少資源耗費,可望成為農業的明日之星。

科技X農業 台灣發展優勢大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方煒表示,台灣具備三大優勢,發展植物工廠產業是非常合適的。第一、工業優勢:台灣半導體產業發達,生產空調、無塵室、隔熱資材、節能燈具、控制系統、機電設備、再生能源廠商多,這些業者都能提供建設植物工廠所需。第二、人才優勢:國內每年農學院與生命科學院培養出的畢業生有數千人,運用所學結合植物工廠,可吸引年輕人留在農業界。第三、廠辦優勢:台灣目前有許多停用的現成廠辦空間,或是廢棄的館場建築,可立即改裝,作更有效的利用。

(方煒/提供)

方煒指出,植物工廠這項綠能新興產業吸引許多科技大廠注意,有鑑於此,2010年台灣大學在校長李嗣涔支持下,啟動「精緻農業高效節能植物工廠計畫」,開始進行植物工廠的整合性研究,包括建立太陽光與人工光並用型植物工廠,以及完全人工光利用型植物工廠各一座,做為先導型植物工廠技術研發與示範平台。

企業結合產品行銷 以進口替代為目標

傳統農業需靠天吃飯,季節性作物都被時令綁得死死的,產銷的鐵律就是量多價跌,農民的付出與收穫利益不成正比。傳統農業因天候關係有栽培的風險、行銷的風險,農業缺少保障導致人力流失;另外,為了增加產量,過度使用農藥、肥料等問題,這些在植物工廠的設立中都可以解決。

方煒指出,環保意識抬頭,消費者對於飲食品質的要求也變高,植物工廠生產模式的最大魅力在於作物的安全性,沒有蟲害問題,也不用噴灑農藥,更不用擔心重金屬汙染,這樣的產品放諸目前全球的超級市場,絕對會是暢銷的產品。但即使植物工廠的附加價值高,售價卻為傳統農作物的2倍或以上,銷售不出去仍是喪失了它的存在價值。所以,必須將產品品牌化使消費者容易接受,或開發機能性高的品種,加入各式創意使產品成為新蔬菜中的熱門商機。

例如太平洋建設與光茵公司合作,以後者的設備搭配前者推出結合綠色生活創意的預售屋建案,就是產業結合植物工廠發展的新型態。方煒表示,台灣在推動植物工廠的初期,以取代夏季的進口蔬菜為目標,以在夏季生產冷涼季節的作物為首選,但也需要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來凸顯產品的價值。

人工光源能取代陽光 電力成本高有解

「在人工光源下培植出來的植物是否能如同陽光,製造出供給人體所需營養成分?」這是許多消費者心中存在的疑問,方煒說:「植物所需要的養分主要透過根部來吸收,利用水耕栽種方式,肥料在不同時段可以作不同比例的調配來確保產品的品質。另外,也可以用不同光譜的光源刺激植物產生人體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植化素,這些在學術上都有完整的研究,所分析出來的營養成分與傳統作物相較不但沒有差,甚至更高」。

植物工廠中主要的空調負荷來自燈具所散發出來的熱,因此大部分的植物工廠都需設置冷氣以維持植物生長最適當的溫度範圍,電力成本耗費高,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方煒表示,燈光的電費可以透過選擇高效率的燈具、提高單位面積栽培量、補充二氧化碳來縮短生長期來降低成本,冷氣的電費則可以透過改用廉價的冷風或冷水來源進行熱交換,並裝設適當的控制裝置將溫度維持即可;電價則更須優先使用較便宜的夜間離峰電力,以上種種都是可以解決高耗電與高電價的方法。

綠色產業永續經營 政府該做些什麼?

未來,台灣想在植物工廠上有蓬勃發展,政府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方煒說:「政府拿一年補貼颱風農產災害的錢來協助全國各農會建設植物工廠,由農會出地與人力負責營運與行銷,學術界出研究管理人員,完工設備至少可運作10年。隨著植物工廠建設越來越大,台灣農產受自然災害影響面積越來越小,補貼農民花費也可以越來越少,不是很好嗎」?

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支持是重要關鍵,特別是法令規章,例如植物工廠是工廠嗎?能否採取農業用電計價?能否設在工業用地或住宅、社區等?這些不明確的地方都可能是限制展業發展的關鍵,希望政府日後能整合軟硬體資源與人才,大力推動,使這項創新發展農業模式能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