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長上任揭示四大重點政策

環境部新部長彭啓明21日首次與媒體見面談環境業務展望,提出「精進環評審查」、「加速碳費徵收」、「務實改善空品」與「公開首長行程」四大主張,更強調60%的精力將用在讓淨零路徑盡快上軌道,而其他的業務也已掌握7、8成,將與環境部同仁共同努力。碳費是減量誘因而非財政工具彭啓明指出,總統賴清德所提出的「綠色成長戰略」,強調臺灣要綠色也要經濟成長,而經濟要成長前提為明訂碳定價,以形塑淨零路徑,指引企業發展方向。綠色成長戰略包括「綠色金融」、「淨零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綠色醫療」、「能源轉型」與「增加碳匯」,彭啓明強調這些政策都需跨部會合作,未來將有許多以「雙部長」形式共同宣布政策,為是彰顯氣候淨零轉型過程不僅留意環境保護,也重視企業公平與社會包容,才是真正的永續。「我是中央部會的永續長,每個企業的永續長也都是各自的環境部長。」彭啓明以出身產業界的視角看待自身角色。加速進行法制作業「大家都在問我何時開始收碳費。」彭啓明直言感受各方關切,為建構我國碳定價制度及穩定推動減碳工作,環境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於今(113)年4月29日預告「碳費收費辦法」、「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三項草案,預告徵詢意見60日,於預告期間也持續與各利害關係人辦理說明會,預告期滿後將召開研商會議,預計8月底前可完成三項子法的發布作業,讓碳費徵收對象能及早規劃減碳措施與至2030年的減碳路徑,並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申請適用優惠費率,促使收費對象加快、加大減量腳步。碳費審議會召集人次長施文真則說明,目前正在進行各種費率的經濟衝擊評估,預計在六月底、七月初再次召開討論。新部長上任後第一個面臨的就是碳費徵收的挑戰,彭部長表示,臺灣推動減碳是用碳費當棍子,但沒有蘿蔔,然而從各國經驗可見,只有棍子的效果並不好,因此落實目標要另外找新的方法,以美國的租稅抵減、日本發行氣候債券是兩個值得參考的例子,要想出辦法讓棍子、蘿蔔一起發揮效用,並找出並推動適用於臺灣的蘿蔔政策,以政策導引帶動實際減碳行動。彭啓明指出,從台達電、友達、台積電等企業跟隨世界潮流採取行動並產生競爭力經驗可見的確有綠色商機,但部分高排碳、且面臨內外銷問題的企業狀況不同,彭啓明喊話企業不需過度恐慌焦慮,只要願意做就有機會,環境部會考量不同產業的需求,並進行充分溝通,以把握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至於各界關注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國際碳費進度,環境部提出將派駐人力在歐美等國以即時溝通的規劃,初步已獲行政院與外交部的支持。空氣品質標準再檢討 朝世衛組織目標邁進「我們會設法像擰毛巾的再擰出一點進步的可能。」面對疫情後空污略差於疫情期間,彭啓明強調精進空氣品質保障民眾健康一向是環境部重要的核心價值,自105年起陸續推動各項空氣污染改善工作,全國各地區空氣品質皆呈現穩步改善趨勢。以細懸浮微粒(PM2.5)為例,全國年平均值已由105年20 µg/m3,下降至112年13.7 µg/m3,改善率達32%,也達到了PM2.5空氣品質標準15 µg/m3。為了持續精進空氣品質,環境部提出空氣污染防制第二期方案經行政院核定,同時於113年4月29日預告修訂加嚴空氣品質標準,將搭配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八面向37項減量策略,採取務實穩健步伐逐步改善空氣品質。環境部強調,由於受到境外的空氣污染傳輸、海上的船舶污染,加上我國的地理條件差異以及大氣擴散季節性變化等影響,我國空氣品質有著顯著的時空差異。我國地狹人稠,人口高度集中,污染源多集中在擴散條件較差的中南部地區,都是精進空氣品質面臨的挑戰。113年4月29日預告修訂加嚴空氣品質標準,陸續也收到各界要求空氣品質標準再加嚴的意見,彭部長表示針對各界之期盼,環境部已著手再次檢討如何分階段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空氣品質目標,同時綜合各項影響因子納入後續修訂參考逐步邁進。環境部持續執行環評審查精進措施—離岸風電快篩劑近期第三階段離岸風電環評審查常有風場重疊問題,同一風場場址有多家不同開發單位爭取,分別進行環評審查,導致不同開發單位重複進行環境現況調查,最後只有一家開發單位可取得核配容量進行開發,造成行政資源浪費。為了解決此問題,環境部113年初與經濟部溝通,提出兩階段初審新措施,並納入對環境保護及監測更高標準之檢核表。第一階段初審由環境部依檢核表所列項目進行檢核,符合規定者,可取得環境部初審建議通過函,開發單位即可參與經濟部之遴選,俟取得核配容量後,再檢送相關文件至環境部辦理第二階段實質審查,因此,一個風場只會有一家開發單位需進行實質審查,大幅簡化,好比快篩劑,又能兼顧綠能開發及環境保護,創造開發單位、環保團體及政府機關三贏局面。環境部研議增聘專家學者參與四接審查,尋求共識外界最關切新部長上任後如何處理協和電廠四接的議題,環境部表示,目前台電公司申請展延至113年7月31日。澄清此案是否因涉及台電佈局而受經濟部要求完成的期程,彭啓明強調「環境部不是經濟部的環保署」環境部將按照自己的程序進行。針對各界關注之議題,包含「海洋生態」、「操船安全」及「港埠營運」等,將研議邀請經濟部或開發單位、公民團體各推薦上述領域專家學者各1人(共6人)擔任專案小組初審之專家學者,參與審查,以利專業探討環境議題,尋求共識。另為落實公民參與,支持或反對之民眾、團體,均可依規定報名旁聽初審會議,並依規定人數於會上陳述意見,提供環評委員參考,以維持公民權益。環境部表示,面對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及新的環境挑戰,需仰賴大家一同努力,環境部虛心接受各界指教批評。環境部預定6月預告太陽光電應環評標準,針對環境敏感區位及設置規模進行檢討修正環境部表示,考量位於「特定敏感區位」或「大規模」設置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已於國內引起高度爭議,目前研議修正太陽光電之環評認定標準,除現有規定位於重要濕地者應辦理環評外,擬再增加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等敏感區位,及在山坡地設置一定規模以上(面積、裝置容量)之應實施環評規定。環境部今(113)年5月10日已與相關部會及地方環保局研商討論獲致初步共識,預定6月底前預告修正草案,12月底前發布。彭啓明指出,環境部下半年將展開環評制度總體檢,目標要讓環評案在6個月至1年內完成審查,但彭啓明亦澄清,除了少數爭議較大的案件,目前環評案件已是9成以上能在1年內完成。落實開放政府-公開首長行程彭啓明強調自身過去是Open Data聯盟會長,非常重視開放政府的議題,主張政府應以開放資料格式方式公開資訊供民間運用與創意加值。他預告未來會從環境部做起,進行更多的開放政府作為。因此未來不僅會揭露部長與次長的公務行程資訊,在前一日公開至官網,更會將每一場拜會的內容作摘要,供國民檢視,以回應民間開放政府的訴求。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