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7】我在日軍槍下死裡逃生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7】我在日軍槍下死裡逃生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我是中國人,受到日本的氣,被日本人打、被人家殺,哪有不恨的!?」



98歲的汪承棠,1926年出生於湖北黃梅,家裡經商,在優渥環境下成長,而身為長子的他更備受疼愛,不過這一切卻在1937年日軍侵華後變了調。



才13歲的他,於某天放學回家途中,因遭鄰居誣陷為「抗日游擊隊」的一員,突然被日軍抓走。在受盡凌辱、即將被處決的前一刻,一位日本憲兵隊的軍官救了他一命。



「我跟他兒子同年啊!再加上生日只差兩天,就因為這樣他對我網開一面,沒有殺我。」汪承棠說。



這位日本軍官不只救了他一命,還收養了汪承棠,待他如自己的孩子般,這讓汪承棠的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面感激對方,但看著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種種暴行,卻又忿忿不平。



後來,汪承棠加入了汪精衛所成立的「和平建國軍」(簡稱偽軍),主要協助日方的軍事活動,但他所投靠的九江大隊,因看不慣日軍的作為,後來脫離了偽軍,十幾歲的汪承棠也終於有機會離開日本人,成為國軍的一員。



抗戰勝利後,1947年2月,汪承棠被派往琉球群島,接受戰後物資。這時的他已經是中華民國憲兵,能以戰勝國之姿到日本,總算是出了一口氣。但也是在那個時候,他親眼目睹了琉球人的慘況,從被日本統治、到歷經二戰的轟炸,種種一切都讓他感到不平。



「他們的土地都被日本人徵收,很多人沒房子住,二戰的時候又被美軍炸得很慘,傷亡的很多,他們很可憐的。」



兩年後,汪承棠結束任務回到中國,第一件事就是去湖北探望多年不見的家人,當時父親已經過世,原本富裕的生活也因為戰亂變得十分艱苦,而他的母親在困頓中生了病,能見到兒子,是她最大的安慰。



然而汪承棠並沒有料到,那會是他最後一次見到母親,因為在那之後便隨著軍隊來到台灣,母親後來則遭到共產黨批鬥,不久後病逝,臨終前還一直掛念著自己。



「我母親臨終前一直掛念著我,一直想著不嚥下最後一口氣,旁邊的人問她說『妳是不是想兒子?』她說『是。』 他們勸她不要再想了,就過去吧。」



訪談時講到這一段,汪承棠泣不成聲,98歲的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沒能好好盡到子女的孝道。



汪承棠後來在台灣成家立業,並服役長達20年直到退伍,日子安穩的同時,他也著手開始把自己的經歷集結成書。



86歲時,他寫了一本《江海浮沉》,主要在描述日軍侵略中國的相關記憶,如今他又在著手寫第二本書,內容是在替琉球人發聲,想要把他當年的所見所聞讓更多人知道。



至於當年那個救他的日本軍官,後來便失去了音訊,被問及是否想跟對方聯絡?汪承棠感慨地說「過去了就過去了,你心中的恩恩怨怨,都過去就是了!」



完整人物影音,敬請鎖定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m4vacQpic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 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