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對美曝險創新高 連40季居最大曝險國

國銀資金布局持續集中於美國市場。央行公布今(2025)年第2季末「本國銀行國家風險統計」,美國已連續40季穩居最大曝險國,金額高達1,948.7億美元,較第1季增加148億美元,續創歷史新高;中國大陸則在本季超越盧森堡,重新奪回第2名。
根據央行資料,國銀對美國與中國的曝險差距已連續9季超過千億美元,今年第2季更擴大至1,464億美元,刷新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央行指出,顯示國銀資金繼續流向報酬相對穩定的美國資產;而大陸經濟發展動能轉弱、投資報酬率下降,使金融機構在資金配置上更加謹慎,反映市場對美中兩地金融商品報酬與風險評估出現明顯分歧。
進一步觀察對美曝險結構,第2季自有資產上揚130億美元、投資信託資產成長18億美元,是推升規模的2大主因。央行說明,自有資產走高主要來自存放央行與同業拆存金額上升;信託資產成長則與美元貶值及投資人加碼美國股票、債券型基金有關。部分銀行亦透過短期資金拆放操作,以提升資金運用彈性,帶動整體曝險水位升高。
至於國銀對陸曝險在第2季回升至484.96億美元,季增23.78億美元,終結連續數季減勢。資料顯示,增幅主要因為銀行投資中國政府公債、大陸銀行海外分行提高同業拆存規模,以及人民幣升值1.2%的匯率效應。雖然名次進步,但與美國曝險差距仍逐步拉大。
今年第2季國銀對外曝險前10大國家,依序為美國、中國大陸、盧森堡、澳洲、日本、香港、英國、新加坡、法國及越南,合計4,780億美元,占外國債權餘額的73.75%。其中,法國因歐元兌美元升值8.25%及國銀增持法國公債,曝險金額增至188.57億美元,排名從第11名升至第9名;韓國則因同業拆存與金融債持有減少,跌出前10名之外。
國銀整體外國債權餘額截至6月底達6,482億美元,季升5.57%,主要來自對非銀行私人部門債權增多。央行評估,整體曝險結構仍以高收益與高流動性市場為主,美國金融資產因流動性佳、報酬穩定,仍是國銀配置核心。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 記者:卡優新聞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