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232條款調查 智庫:應先思考與台深化半導體合作

國科會轄下智庫DSET今天表示,中國透過大規模補貼成熟製程半導體生產,已實質擠壓台灣廠商生存空間,並引述Trendforce預測指出,到2027年,中國成熟製程晶片市占率將攀升至47%,台灣則下滑至36%,代表中國將正式取代台灣,成為全球最大成熟製程生產國。

另美國正針對半導體進口展開「232條款」調查,調查結果可能使美國對來自台灣的半導體相關產品施加關稅。DSET認為,美國政府應優先思考如何深化美台半導體產業合作,才是有效應對中國問題的解方。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今天發布英文報告「百花齊放:中國地方競爭與晶片產能擴張」,與「大包圍:中國全面主導成熟製程晶片的戰略佈局」,分析中國宰制全球成熟製程半導體策略,與其對全球供應鏈與國安的威脅。

DSET指出,中國透過大規模補貼成熟製程半導體生產,已實質擠壓台灣廠商生存空間;若民主盟國不加以反制,將使全球供應鏈更加依賴中國。

DSET執行長張智程說明,國際社會已經普遍注意到,近十年來製造業所受到的「中國衝擊」有別以往。中國在高階製造業持續挺進,尤其在電動車、太陽能、面板、電池等領域宰制全球市場,比起低毛利的輕工業,中國大力發展高階製造技術,不只獲取更多利潤,也影響軍工領域的供應鏈型態,造成安全疑慮。

張智程表示,DSET「大包圍」報告引用統計數據指出,2023年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市場市占率已達34%,雖仍低於台灣的43%,但遠高於美國的5%;預測至2027年,中國市占率將進一步攀升至47%,台灣則下滑至36%,代表中國將正式取代台灣,成為全球最大成熟製程生產國,美國則持續停滯於4%。

張智程認為,這將使全球產業,包括國防系統都進一步仰賴中國供應鏈,造成對民主盟國的巨大威脅。

談及現行民主盟國的反制措施,張智程說,在美國總統川普全球關稅談判的背景下,美國還有2項半導體調查正在進行,包括拜登政府於2024年底發動、川普政府持續進行中的針對中國成熟製程晶片補貼的「301條款」調查;另外則是2025年4月由川普政府發動,針對全球晶片設備、零組件與相關下游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影響的「232條款」調查,台灣產品也在調查範圍內。

張智程強調,現行手段仍不足以反制中國產業擴張,甚至川普政府可能施加於台灣半導體的「232關稅」,更可能使現狀雪上加霜。

張智程表示,根據「百花齊放」報告中的分析與建議,在考慮關稅措施之前,美國政府更應優先思考如何深化美台半導體產業合作,這才是有效應對中國問題的根本解方。

針對半導體市場的中國問題,DSET駐美海外研究員何明彥提出2項政策建議。首先是精準的出口管制戰略。何明彥表示,在短中期內,由於中國本土製造設備與材料的市占率仍低,科技民主國若擴大對中國成熟製程(如14至65奈米)所需設備與材料的出口限制,可對其產能擴張形成實質干擾。

第2是跨國供應鏈聯合協議,何明彥認為,儘管美國正在調查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市場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歐洲的整合元件製造商(IDMs)卻持續擴大對中國的投資,並與中國企業簽訂合資或供應協議,形成政策目標上的落差。

何明彥指出,為此美國、歐洲、台灣與韓國等理念相近國家,應協調建立一套跨國供應鏈聯合協議,內容可包括制定聯合關稅與對外投資限制措施;建立民主國家供應鏈體系內部的自由貿易機制;協調產能與先進特殊製程的研發規劃;確保軍事、電信、太空等戰略性應用領域優先由可信賴的晶圓代工廠供應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