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捐肝救父卡在「血型不相容」 高醫突破難題完成活體肝臟移植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53歲、從事倉儲管理李先生,一向重視健康,卻在一次例行追蹤檢查中意外被診斷出罹患肝癌,且因為肝癌反覆復發、腫瘤體積較大,經評估唯有進行肝臟移植才能根治病情,雖然兒子願意捐肝,但兩人血型不同,所幸,高醫移植中心醫療團隊啟動跨科整合照護機制,憑藉嫻熟的活體肝臟移植技術,成功完成手術。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移植中心主任張文燦表示,手術最具挑戰的難題是,父子兩人血型不同,父親為O型、兒子為A型,兩人血型並不相容,且血管重建較為複雜,手術難度極高。
面對艱鉅挑戰,張文燦說,高醫移植中心醫療團隊立即啟動跨科整合照護機制,一步步克服肝癌降階治療和血型不相容移植術前、術後處理,最終成功完成手術。術後父子倆恢復情況良好,李先生重獲新生,也讓一家人重拾笑容。
高醫副院長陳芳銘表示,在醫療領域中,活體捐贈象徵著最深厚的情感連結,當一位家人願意忍受手術的危險及肉體的痛苦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去延續摯愛親人的生命,那是一種超越言語的奉獻與勇氣,這份決定,往往來自家人之間無條件的愛,也展現人性中最柔軟而堅定的力量。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數據,截止今年9月底,台灣約有965人在等待肝臟移植,正因為能進行移植的大愛肝臟有限,若能進行活體肝臟移植,就能挽救更多肝癌末期患者的生命。
張文燦說,活體肝臟移植是指配偶或五等親以內的捐贈者在肝臟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將肝臟一部分移植給受贈者,正常情況下,捐贈者及受贈者血型必須相容,否則容易誘發急性排斥反應,進而導致肝臟衰竭。
張文燦指出,在面對高風險、複雜度高的移植案例,如血型不相容的活體肝臟移植,醫療團隊必須透過先進的術前評估系統與個別化治療策略,才能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且術後也需結合多專科團隊密切追蹤,確保病人能順利康復、恢復正常生活。
照片來源:高醫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125天的生命奇蹟! 跨科接力搶救「600公克極早產兒」變胖娃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陳 鈞凱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