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神經多樣性行為易「失控」 甄瑞興:需正確識別與介入

小孩神經多樣性行為易「失控」 甄瑞興:需正確識別與介入

【記者 郭夢迪/台北 報導】當標準化教育體制無法涵蓋所有孩子的節奏,神經多樣性的青少年常被貼上「失控」、「不聽話」的標籤。近日發生於新北的校園暴力事件,引發社會討論。對此,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中心主任甄瑞興在龜山龍華科技大學,與200多個大學老師們演講時強調:「這些孩子不是壞,而是與我們不一樣。他們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而不是排除。」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是指一些大腦功能方式與典型大眾不同的人,包括自閉症類群(AS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閱讀障礙等。甄瑞興指出,這些孩子在情緒調節、社交互動與學習上表現獨特,若缺乏支持,往往被誤解為「故意搗亂」。「社會若總用缺陷的眼光看他們,只會讓這些孩子越來越邊緣化。」

甄瑞興指出,神經多樣性的家庭普遍缺乏可依賴的支持系統,「很多父母看見孩子與眾不同,卻不知道該去哪裡尋求幫助,有的甚至因此長期自責與挫敗。」他呼籲,家長應勇於尋求醫療與心理專業協助,也可透過「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了解更多資源。

甄瑞興分享多位青少年協助案例。一位少年小洋曾自白:「我不知道如何交朋友,不喜歡改變,噪音與燈光常讓我崩潰,我不是不想配合,只是不知道怎麼做。」他的描述凸顯神經多樣性孩子的內在掙扎與壓力。

為填補教育與醫療之間的照護斷層,甄瑞興表示,2026年起協會將引進美國猶他州Telos的「生活導師制度」,培訓更多陪伴神經多樣性孩子的導師。「生活導師不是老師,也不是醫師,而是協助孩子穩定生活節奏、學習自我調節的實務角色。他們與孩子同行,訓練情緒管理、時間安排等核心能力,是制度與家庭間重要的連結者。」

甄瑞興也提醒,神經多樣性不是疾病,而是人類自然差異的一部分。「若我們能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糾正,這些孩子將有機會活出真正的自己。」他強調,協會將持續推動專業培訓與政策倡議,幫助台灣建立「看見差異、接住差異」的支持網絡。(照片/甄瑞興醫師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