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食譜》2025小雪吃什麼?4步驟自製「薑桂溫腎茶」加黑豆祛寒暖身
建功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黃建翰表示,2025小雪節氣落在11月22日,「小雪」為冬季的第2個節氣,也是24節氣中第20個節氣。中醫認為:「冬三月,此為閉藏。」人體應如大自然般進入休養儲備階段,因此小雪時節的調養應以「補腎助陽、溫肺止咳、活血祛寒」為核心。
小雪常見氣喘、手腳冰冷等不適
黃建翰說明,在小雪過後,天氣濕冷,很多病患常常會有以下幾種狀況:
1. 體寒怕冷、四肢冰冷
小雪陽氣漸衰,體質陽虛者尤易出現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精神倦怠,女性尤為常見。若寒邪阻絡,則手腳末端難以溫煦。臨床上中醫常用溫陽散寒的方式,也就是增強身體裡面太陽的能量,讓太陽溫煦身體。
若尋求中醫師幫忙調理,常用的經典藥方有「當歸四逆湯」、「桂枝附子湯」,對改善血行與寒濕阻絡效果顯著,脾氣虛弱者,則會搭配「黃耆建中湯」來提升氣血推動力。
2. 乾咳、氣喘、鼻過敏
小雪時節寒氣漸深,對本就體虛者來常因寒飲內盛、肺氣不宣、腎失納氣,導致久咳氣喘、呼吸急促,甚至夜間發作明顯。臨床上常用溫肺散寒的方式來治療寒邪引起的喘促,也就是把身體裡面多餘的的冷水加熱成水蒸氣後就不會留在身體裡面,這樣就不容易氣喘跟鼻子過敏的問題了。
對於久病氣喘、動則氣短、腰膝痠軟者,屬腎虛證,此時用「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常常是處理這些問題的代表方劑,中醫會用補腎納氣,加強身體元氣及收藏精力的能力,臨床上「金匱腎氣丸」或「參附湯」加五味子來處理。若痰多、水腫、舌苔白滑,為寒飲上泛者,會加半夏、茯苓、澤瀉以助利濕化痰。
3. 筋骨痠痛
氣溫驟降時,寒濕之氣易入經絡關節,阻滯氣血運行,常見於有舊傷或風濕體質者,尤以中老年人為主。中醫治療方會用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方式來治療,像是「獨活寄生湯」、「麻黃加朮湯」、「黃耆五物湯」都是臨床上常見的典型方劑。這些方劑都能將身體裡面的肝腎之氣強壯起來的同時驅散阻滯在關節裡面的寒濕之氣,將筋骨及關節保持在春天的狀態,這樣就不容易筋骨痠痛。
小雪養生茶飲、穴位保養
小雪時節該吃什麼進補食材、茶飲推薦以及穴道養生?黃建翰建議:
【薑桂黑豆溫腎茶】補腎祛寒
材料:
- 乾薑5公克:溫中散寒、助陽通脈,強化血液循環
- 桂枝3公克:溫通經絡、助陽化氣,協調營衛
- 黨參6公克:補中益氣、扶正固表,增強抵抗力
- 杜仲5公克:補肝腎、強筋骨、安胎養腰
- 黑豆10公克:補腎益精、活血祛風濕
- 紅棗2~3顆:補中養血、調和諸藥
作法:
功效:溫陽祛寒、補腎健脾、促進血行。適合手腳冰冷、腰痠背重、冬天疲倦怕冷者,女性經期後、體虛寒重者尤宜;若本身有口乾、口苦、便秘或喉嚨痛者,應暫停服用。
黃建翰說明,這帖茶飲屬於「溫陽而不燥,補腎而不膩」的平衡設計。以薑桂雙溫為主軸,鼓舞陽氣、溫通經脈。杜仲、黑豆並入腎經,有助於強腰膝、固精氣。黨參與紅棗則顧及脾胃,使溫補之力能被吸收,不至上火。
【穴位保養】灸腎俞、按足三里,驅寒養元氣
以下兩個穴位搭配熱敷或艾灸效果佳,特別適合畏寒怕冷者:
- 腎俞穴:位於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吋。用艾灸5~10分鐘,有助補腎助陽、強壯腰膝。
- 足三里穴:膝下4橫指、脛骨外側凹陷處。每日按摩3~5分鐘,提升脾胃運化,促進氣血循環。
黃建翰補充,如能搭配每日溫熱足浴,更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少寒氣累積。
【生活建議】早睡晚起、緩運動、忌過補
- 作息調整:順應冬藏,建議「早睡晚起、避風防寒」,避免早起冷風直吹。
- 飲食節制:雖是進補季節,但忌食生冷與過度油膩,以免損傷脾胃。
- 運動宜緩:太極、八段錦、緩步快走皆可,強調「動中有靜、溫而不汗」為佳。
黃建翰建議,小雪之際,千萬不要忽略冷氣團來臨時的身體信號,如果發現自己變得特別容易疲倦、關節痠痛、咳嗽頻繁,那就代表身體已經在提醒「需要調養了」。小雪,是溫補的起點,也是藏精養神的時機,別等寒意入骨才來保養,現在就應開始調養生息,從生活細節入手,才能真正未病先防,溫暖過冬。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或老薑3片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