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肌、酒糟肌為何冬天大爆發?皮膚科醫師:別再怪冷空氣,熱水才是真正元凶!

【記者 陳姿穎/台北 報導】每到秋冬,皮膚科門診總會聽到同樣的抱怨:「天氣冷,用熱水洗臉、洗澡很舒服,但為什麼洗完臉卻更紅、更乾,甚至脫皮?」
這種「當下舒服、事後惡化」的差異,是敏感、酒糟與脂漏性皮膚炎等發炎性皮膚在冬季特別容易失控的主因。皮膚科醫師指出:多年臨床經驗與皮膚鏡影像都顯示——溫熱水才是冬季肌膚失控的最大兇手。
皮膚的鎖水力其實不在乳液與精華液,而是來源於表皮 40〜60 層的角質層板。角質層板就像60張重疊的紙,每層之間都覆著脂質,共同形成堅韌的保護結構。然而當清潔水溫超過30°C,這些脂質就會被溶解沖走,使層板鬆動剝離。經深層脫脂性破壞的皮膚,即使事後補擦再多保濕產品,這些外來油脂也只能淺淺滲入表層,無法修補深層損傷,於是便產生刺癢、緊繃、泛油、反覆乾裂等冬季常見問題。這也解釋了冬季癢(脫脂性皮膚炎)患者的常見疑惑:「我明明擦很多乳液,為什麼還是沒改善?」
熱水如何讓皮膚越洗越糟?皮膚鏡下的三個真相
第一,熱水會迅速破壞皮脂膜(圖一)
這層由皮脂、汗液與脂體乳化形成的天然保護膜,本來就因冬季分泌偏低而相對脆弱。一旦熱水造成大量脫脂,角質層間黏著瞬間瓦解就讓表皮鬆散,難以保持緊密度。皮膚鏡的監測發現「角質層像一片片瓦片掀起般脫落」,這是典型的乾燥性皮膚炎表現。

第二,熱水會刺激擴張的微血管,讓敏感肌與酒糟肌迅速爆紅(圖二)
許多患者形容:「洗完臉像被燙到一樣,又紅又痛。」皮膚鏡影像同樣可以看到微血管明顯擴張,甚至伴隨血色素滲出沉積的影像,與患者描述的慢性發炎症狀完全一致。

第三,「熱水能打開毛孔」是百分百的迷思(圖三)
真實情況是:熱水讓角質栓吸水膨脹後再迅速脫脂,結果使得角質栓更乾硬、更緊實,也更難乳化排出。顯微影像可以看到這些毛孔彷彿被「水泥」堵住:裡面是堅硬的黑色核心,外層又被乾硬角質壓住,粉刺自然不易代謝。少量溢出的皮脂因乳化失敗,只能浮在表皮,使人誤以為「又乾又油」。

為什麼常溫冷水洗臉才是敏感肌與酒糟肌的真正解方?(圖四之一、圖四之二).

20〜25°C常溫冷水是一個「既能清潔、又不破壞皮脂膜」的安全溫度。微涼的水溫同時幫助擴張的微血管稍微收縮,改善紅、熱、脹等不適,對各種發炎性皮膚問題都很友善。
更關鍵的是,正確且適度的清潔使皮脂得以保留,角質層板的黏著得以維持,皮膚屏障就有機會啟動自然修復。醫師表示,在長期皮膚鏡追蹤中可看到,隨著皮脂膜恢復,表皮顯微結構逐漸變得飽滿而完整,毛孔內的角質栓也因自然乳化而更容易排出。這正是許多患者改用清水洗臉後,粉刺反而「輕輕一按就掉落」的原因。
秋冬洗臉原則:有證據的減法比盲目的加法更有效益
肌膚的清潔與保養重點並不是選用什麼產品,而是避開錯誤的清潔方式:
● 使用微涼常溫冷水,盡量保留皮脂膜
● 不使用刷具或毛巾摩擦,只需以指腹輕洗
● 清洗略乾之後,30秒就能不緊繃,這就是合格清潔
「不緊繃」代表皮脂膜基本完好,也代表肌膚沒有受到過度傷害。
許多人擔心:「我是大油肌,冷水會洗不乾淨嗎?」
事實上,研究顯示囊腫型青春痘僅佔青春痘族群 5〜6%,顯示真正的「大油肌」在華人族群並不常見。多數人「自覺油光」的錯覺其實是角質乾硬、乳化失敗造成的假性泛油狀態。此時再使用熱水脫脂,只會讓角質栓變得更硬、更難代謝;於是愈控油愈敏感,粉刺也愈反覆而嚴重。
結語:真正的好皮膚不是「買」出來,而是「省」出來
在琳琅滿目的保養品與醫美廣告中,我們常忘記皮膚本來就具備強大的自癒能力。醫師提醒:保留天然皮脂膜、減少刺激傷害、避免熱水脫脂,才是恢復健康膚況最關鍵的步驟。
敏感肌與酒糟肌在秋冬最重要的行動不是追求新品,而是——把水龍頭調回常溫冷水,停止熱水與搓揉,讓皮膚重新啟動自我修復。
如果你長期因為臉紅、乾癢或粉刺反覆困擾,建議尋求皮膚科協助,搭配皮膚鏡與伍氏燈追蹤,以科學方式管理膚況。當屏障逐漸恢復,你會發現:最有效的保養從來不是堆疊,而是回到皮膚的本質——不傷害,才有修復。(照片業者提供)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