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問問》腎臟病可以吃火鍋嗎?可以吃水果嗎?達到「1標準」就行
台灣的洗腎人口長期居高不下,醫界預估慢性腎臟病患者數將在2027年突破300萬,腎臟保健與飲食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優活健康網》訪問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營運長吳苡璉,針對常見的腎臟病飲食疑問逐一解析,幫助民眾守護腎臟健康。
歡迎收聽Podcast【EP6.腎臟病可以吃火鍋嗎?可以吃水果嗎?達到「1標準」就行 feat.吳苡璉營運長】
腎臟病的飲食原則
飲食是影響腎臟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體攝取食物並消化後會產生含氮廢物,這些廢物必須透過腎臟排出,而每天喝進去的水分,也要靠腎臟製造尿液並排出體外。因此,腎臟功能對於維持正常代謝相當重要,如果腎臟失去功能,就需要透過透析來協助身體排除廢物與水分。
腎臟病分為「初期」與「中後期」兩階段,其飲食重點有所不同:
- 初期腎臟病:初期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較為相似,重點在於均衡飲食,並且避免高蛋白飲食,同時也要控制原發疾病。此階段最重要的是把血糖與血壓維持在良好範圍,才能延緩腎功能惡化。
- 中後期腎臟病:當腎功能開始明顯下降時,飲食的要求變得更嚴格,包括限制蛋白質攝取,並維持足夠熱量,才能夠延緩腎功能惡化。
當腎功能下降到需要透析時,就需要藉由透析來協助身體排除廢物與水分。然而,透析同時也會讓蛋白質流失,因此飲食原則也會有所改變,不需要刻意採取低蛋白飲食,而是要補充足夠蛋白質,才能避免營養不良。
此外,水分控制也很重要。透析患者的水分排除完全仰賴洗腎機,若平日攝取太多水,洗腎時需移除大量水分,容易造成血壓不穩、抽筋、低血壓等狀況。因此,透析患者必須嚴格控制每天的水分攝取量,才能讓透析治療的過程更加穩定。
如何選擇優質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是指豆、魚、蛋、肉類,而選對飲食順序也相當重要。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可以先從豆類開始,接著選擇魚類、蛋類,最後再攝取肉類;其中,豆類是最推薦的優良蛋白質來源,例如毛豆、黃豆、黑豆都是不錯的選擇。
蛋白質該如何計算呢?一般人熟悉的營養素中,蛋白質較容易被注意到,但往往忽略其他影響腎臟的營養素。腎友在進行低蛋白飲食時,常因熱量攝取不足而導致體重下降,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建議與腎臟科醫師及營養師討論,由專業人員制定飲食計畫,千萬不要自行計算。
許多腎友以為豆類屬於「品質較差」的蛋白質,或擔心黃豆會引發痛風,但其實黃豆並不會造成痛風發作。適量攝取豆製品,不僅能獲得植物性蛋白,還能增加植化素、纖維素的攝取,同時減少飽和脂肪的負擔。
日常飲食如何減鹽?
在飲食控制上,腎臟病與高血壓關聯性很強,高血壓的人容易有腎臟病,腎臟病患者血壓控制也會比較困難。因此,飲食中的「鈉」控制非常重要。
以下鈉含量的控制方法:
- 避免喝湯:湯中容易溶出蔬菜或肉類的鉀與鈉且通常會需有更多調味,攝取過多會增加負擔。
- 避免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含鈉量通常比較高。
- 注意營養標示:確認食品成分與鈉含量,控制每日攝取量在2000毫克以下。
為了增加飲食變化,可以使用辛香料,如蔥、薑、蒜、辣椒、黑胡椒,或像巴薩米克醋等低鈉調味品,這樣既能享受風味,又不會攝取過多鈉。重要的是,飲食不必過於嚴格限制,而是學會調整飲食方式,這樣才能長期執行。
市售低鈉鹽、薄鹽醬油比較好嗎?市面上雖然有低鈉醬油,但部分產品用鉀離子代替鈉,慢性腎臟病病友不適合使用。因此,購買前應查看標示或諮詢營養師或醫師,總之,養成看營養標示的習慣非常重要,才能選擇最適合的食物。
火鍋湯底能喝嗎?外出用餐時,火鍋、湯麵或滷汁等高鈉食物的湯底應盡量少喝,建議撈取少量湯汁,尤其湯底清澈時相對安全;若湯底濃郁、鹹味重,則避免直接飲用,以減少鈉攝取。
腎友飲食要注意「份量」
腎友飲食的重點在於控制「份量」。過去可能缺乏份量概念,加上食物的分類沒有那麼清楚,例如誤以為玉米或南瓜都是蔬菜,因此在分配食物時容易失衡。其實每種食物都可以吃,關鍵是掌握整日的食物六大類份量的份量,這樣能兼顧健康,也能維持飲食多樣性。
至於水果,其實重點仍在於份量控制,建議一天攝取量以「2個拳頭大小」為原則,除了楊桃不建議食用外,其他水果都可以自由搭配;至於蔬菜,若需降低蔬菜中的鉀含量,可先切塊、用熱水燙煮,去除部分鉀,避免烹調過於複雜,以便長期執行。
磷偏高對腎友也會有影響,因此建議養成查看營養標示的習慣。若標示上有「磷XX」,代表食品中有有含磷添加劑,應盡量減少攝取,以避免腎臟負擔加重。
總結來說,慢性腎臟病的飲食在於控制份量,並學會閱讀營養標示。過於嚴格的限制可能造成熱量攝取不足,反而不利腎臟健康,只要掌握每餐的份量,並以簡單的方式烹調食物,就能長期維持腎臟健康。
「補品」適合腎友嗎?
補品是否適合腎友,因為種類繁多,很難以一概全,因此還是要從份量去判斷。許多腎友會選擇堅果作為健康零食,不過,雖然堅果本身很健康,但磷、蛋白質含量較高,因此建議一日的份量以「1個大拇指的大小」為限,不要一次吃太多。
雞精或各種補品,由於種類非常多,因此建議務必先查看營養標示,再決定是否能喝;至於中藥或藥膳,由於中藥材來源不一,如果藥材來路不明或是親友隨意推薦,就可能含有額外添加物,反而可能加速腎功能惡化。
茶飲與咖啡也需要留意,因為含有鉀。如果鉀離子容易偏高,就應該避免或限制攝取;反之,若鉀並未超標,一天喝1~2杯則不需過度擔心。若已進入腎臟病中後期並需要限制水分,那麼茶與咖啡也必須列入每日總水量。
許多腎友會額外補充維生素或保健品。根據《臺灣慢性腎臟病臨床指引專書》期刊指出,維生素不一定能改善腎功能,除非已確認缺乏維生素,否則不建議過度補充。換句話說,多吃原型食物通常比保健品更能攝取到完整營養。
許多腎友會覺得「很多東西都不能吃」,而身邊的人也常提醒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然而,腎臟病是一個長期的病程,每個人的腎功能下降速度不同,加上台灣約有250萬慢性腎臟病人口,顯示腎臟病並不罕見,因此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與腎臟病共處,而不是單純禁止食物。
本文為錄音精華整理,本集內容由《優活健康網》營運長胡奕暄主持。更多腎臟病飲食資訊,請見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豐腎食堂」。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如糖尿病、高血壓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