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不是垃圾桶!醫師揭食品添加物危害:有如慢性中毒

[周刊王CTWANT] 現代人常因腸胃不適、脹氣、腹瀉所苦,甚至伴隨慢性疲勞、免疫力低下或皮膚問題,卻找不出明確病因。對此,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些問題可能源自日常飲食中不起眼的習慣,像是每天1杯手搖飲、1份微波便當或幾塊餅乾。真正的關鍵不在「急性食物中毒」,而是長期攝入的人工色素、代糖、乳化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它們正悄悄破壞腸道菌相、誘發慢性發炎,甚至可能增加腸癌風險。
張家銘醫師昨(10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許多人忽略人工色素對腸道的潛在危害。例如常見的Allura Red(紅色素)和Sunset Yellow(黃色素),不僅存在於糖果汽水,更隱藏在早餐麥片、果凍或兒童零食中。動物研究顯示,這些色素可能導致腸道發炎、菌相失衡,甚至損傷DNA。尤其對兒童而言,長期攝入還可能影響行為與注意力,甚至與過動症相關。
而標榜「無糖」的代糖食品,如糖精、阿斯巴甜或三氯蔗糖,也非安全選擇。研究發現,它們會擾亂腸道菌群、破壞腸壁屏障,甚至加劇血糖波動。某些動物實驗更指出,代糖可能促進腸道腫瘤生成。張家銘醫師比喻,這不過是將健康風險從「血糖問題」轉嫁到「腸道問題」。
此外,為了提升口感而添加的乳化劑與增稠劑(如羧甲基纖維素、鹿角菜膠),雖讓食物更滑順穩定,但張家銘醫師提醒,卻可能削弱腸道黏液層、減少好菌數量,使腸道環境陷入慢性發炎。對於已有腸道敏感或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的患者,這些成分更會加劇病情。
而防腐劑如苯甲酸鈉、亞硝酸鈉,雖延長食品保存期限,卻可能抑制腸道好菌、降低免疫功能。張家銘醫師強調,問題不在「單次攝入量」,而是日積月累的慢性傷害。由於法規未強制標示添加量,消費者僅能知曉成分,卻無法掌握實際攝入風險。
他建議,與其恐懼加工食品,不如培養辨識能力:減少攝入顏色過於鮮豔、調味濃重或保存期過長的食品,優先選擇原型食物與自煮餐點。腸道如同微生態花園,每一口飲食都在塑造其平衡與健康。
最後,張家銘醫師也呼籲大眾好好善待自己的腸道,因為它不僅關乎消化,更與免疫、荷爾蒙、情緒緊密相連,甚至與大腦有密切的「腸腦軸」(gut-brain axis)連結。
他建議,透過簡單的自省:「我真的需要吃下這包零食、這杯鮮豔的飲料嗎?」、「這些添加物,我的腸道受得了嗎?」或許能讓我們更明智地守護這座健康的核心基地,而不是把腸道當成垃圾桶,「我們值得吃得更聰明、更安心、更尊重自己。」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