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仁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生死之間的醫療哲學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6期
文/鍾碧芳 攝影/許宏偉
「救人從來都是一場與死神拔河的競賽。」在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眼中,一位真正優秀的醫師,不只要擁有高超的醫療技術,更要對生命尊重,懂得傾聽病人需求,以同理心體會他人痛苦,才能真正做到醫病雙贏。
醫者的初心,生命守門人的關鍵時刻
黃瑞仁出身於教育世家,最初並沒有立志要從醫,在醫學院四年級的一堂「醫病溝通」課程中,才真正體會到醫療不僅僅是專業技術,更是與病患之間心靈上的互動。他坦言:「那堂課讓我領悟到,醫療其實就是一種溝通的藝術,能否真誠地與病患互動,決定了一位醫生是否優秀。」這個觀念深深影響了後來的醫師生涯。
在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黃瑞仁經歷過無數個生死瞬間。猶記約二十年前,一位駕訓班教練因突發急性心肌梗塞送進台大急診室時,當時正值黃瑞仁值班,在沒有家屬到場的情況下,面對病人血壓持續下降,情況危急。「那時他已經昏迷,我猶豫了片刻,但明白若不立刻施救,病人一定無法活下來。」他隨即下定決心進行搶救。經過緊急的心導管介入治療,病患雖一度因手術過程傷及股神經出現「垂足」症狀,但在團隊積極復健下,半年後順利康復,重新回到教練崗位。
另一場生死交關的搶救發生在一名藥師身上,因為冠狀動脈左主幹支完全阻塞導致休克。「當時我們完全摸不到他的脈搏,整個急診室的氣氛緊張到極點。」黃瑞仁回憶道,該病患經過將近三十次電擊急救仍命懸一線,最後在與醫療團隊共同合作下,總算找到血管、並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終於打通了完全阻塞的左主幹支動脈,奇蹟般地挽回生命。術後,病人的心律恢復正常,宛如「颱風過境後的風平浪靜」,他特別提及這是臨床上相當罕見的「心律不整風暴」。儘管該名患者最終因癌症離世,但那次驚險的經歷至今仍提醒他:「每次急救都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守護心臟的技術革新
黃瑞仁是心導管治療專家,過去投入雲林偏鄉醫療,積極籌畫成立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且曾經完成雲林第一例心導管治療,在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前後近12年時間,許多患者經診斷並治療後穩住健康,因而創下常規心導管檢查及治療零死亡率的耀眼成績,更成就了雲林高品質的醫療網,對於心臟疾病治療的技術革新,如數家珍。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他在分享台灣心導管介入治療技術領域的發展時指出,台灣從1995年首度引進未塗藥支架,到2003年塗藥支架的問世,心導管治療技術迅速發展成熟。「未塗藥支架較硬且導管較粗,術後的再狹窄率較高;是直到塗藥支架的出現,才大幅降低了再狹窄的機率,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尤其特別提醒:「技術的進步固然可喜,但每一次的醫療介入總是伴隨著風險,例如術後再狹窄、血管鈣化或彎曲過度時,都可能需要改用外科繞道手術解決。」
黃瑞仁自豪地表示,目前全球心導管介入治療做得最好的,就是日本與台灣,因為醫師都具備耐心及細心,不過,他也強調心導管手術畢竟是侵入性治療,仍存有一定風險。至於對於病人最常問的:「什麼情況下需要開心手術?」他以多年臨床專業提出幾個考量點:如三條血管都有複雜的狹窄病變且適合血管接合;血管嚴重鈣化;血管嚴重彎曲,預期心導管治療風險較高時;左主幹支分叉部位的狹窄病變;以及塗藥支架再狹窄,且再次處理效果不好時。
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過去部分需要開刀的個案,現在也能通過心導管成功治療,黃瑞仁提及自己接觸過最年輕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僅24歲,「真的要懂得預防,尤其要戒菸、飲食習慣也要改變。」
守護心臟健康從預防做起
提及台灣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現況,黃瑞仁坦言,儘管全民健保普及且就醫便利,但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控制成效仍不如預期。他認為,慢性病的防治應該要從源頭做起,強調「生活型態的改變」。
「慢性病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毫無徵兆,等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黃瑞仁指出,民眾平日可採用「222原則」來定期量測血壓,並主動參與健康檢查,及早發現並控制疾病。像是每天早晚量兩次血壓,每次間隔一分鐘,要持續兩周紀錄。
而居家血壓標準為130mmHg/80mmHg,若在醫院測量標準則為140mmHg/90mmHg,至於空腹血糖嚴格標準則為低於100mg/dl、飯後血糖要小於140mg/dl、糖化血色素需小於6.0%。
除了三高之外,他也提醒國人要格外重視高尿酸與腎功能檢查的重要性,並強調慢性病照護關鍵在於民眾要扮演好自己健康管理的角色,定期追蹤測量,才能確保得到良好的控制。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在打造國家希望願景中,提出「三高防治888計畫」,黃瑞仁十分認同:「這個概念是要求80%的民眾需知道自己三高的健康狀態;80%的患者能接受醫療團隊的專業照護;並有80%的患者達成治療目標。」他進一步解釋,「這不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種理念,提醒我們必須積極地投入自我健康管理。」
以愛與專業打造醫療典範
2022年7月底,黃瑞仁從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任期屆滿返回總院,2023年8月1日接任輔大醫院院長。
輔大醫院秉持著天主教教會醫療精神,特別重視「關懷弱勢」和「醫療傳愛」的使命。黃瑞仁特別引用已故單國璽樞機主教的期許,強調要讓輔大醫院成為一所「有愛心、有靈魂的醫院」。
至於在醫療專業上,他則認為雙北地區人才濟濟,輔大醫院擁有許多具潛力的特色醫療,目前正積極推動骨科運動醫學中心,成為許多國家級運動員如郭婞淳等人的重要醫療後盾,期能幫助國家隊運動員能重返競技場。他提及,有別於其他醫院,輔大醫院的運動醫學中心是由「骨科醫師」主導,並且更積極派遣年輕醫師前往國際頂尖的運動醫學中心-紐約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進修,強化專業醫療知識。
此外,在心臟復健暨肺復原治療、消化醫學中心、聖路加健康管理中心,以及複雜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等領域,輔大醫院也頗具特色。「在心血管介入治療方面,我們擁有17位心臟內科、3位心臟外科及1位小兒心臟科專任主治醫師團隊,能處理複雜的冠狀動脈及心臟、周邊血管疾病。輔大醫院也已於2024年1月通過衛福部評定,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提供全年無休的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和重大外傷醫療服務。」他更期許未來能在主動脈剝離等危重疾病救治上,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黃瑞仁還以「胡椒鹽管理」來形容醫院的治理方針,即要在醫療服務(服)、醫學教育(教)與臨床研究(研)間做到完美融合,並在行有餘力時投入醫院管理,使醫院能夠穩健且持續地發展。提及輔大醫院的未來時,他充滿自信:「我們的目標非常清楚,就是將輔大醫院打造成一所頂尖的醫學中心,不僅在醫療服務上做到最好,也培養具備人文素養與專業能力的醫療人才。」期待能透過持續的研究創新,滿足社會對健康的需求。
以身作則的養生之道
在繁忙的公務之餘,黃瑞仁仍堅持運動與飲食節制,從散步、高爾夫,到最近在兒子的建議下,積極投入健身房鍛鍊。他笑著說:「健康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否則再多的理念也只是口號。」對於好友餐敘,也有自己獨特的應對策略:「每次聚餐我都會主動打包兩道菜,既不浪費,也能避免吃得過多。」
面對工作上的挫折與壓力,身為基督徒的黃瑞仁坦言,信仰給了他很大的力量。他笑稱當時選擇決定來輔大醫院,便是抱著接受挑戰的心態,並認為上帝賦予自己具耐心及正面思考的特質,能夠在看待事情觀點上,更為正向。
他分享自己經常引用聖嚴法師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四句箴言,相信「人生如果一帆風順,生命就不會精彩」,要以正向態度面對生命中各種壓力與挑戰。同時鼓勵大家要在逆境中尋求向上的機會,「所謂危機就是轉機」,並堅信唯有正面思考,才能迎向更好的未來,也期許所有醫療服務人員都能運用自己的智慧與能力來幫助他人。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從醫之路,黃瑞仁說:「醫療的本質就是服務與溝通。」他期盼未來輔大醫院能持續在醫療技術、人文精神方面齊頭並進,讓每位病患都能真切感受到醫療所帶來的溫暖與希望,落實醫療傳愛的使命。
延伸閱讀:
.楊志新 臺大醫院癌醫分院院長,追求醫學創新,領航癌醫新時代
.台安醫院副院長 周輝政 從婦產科到精準醫學,跨界突破的創新之旅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