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球效應」讓人體難以散熱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


今年六月夏季第一波強熱浪席捲了美國中西部和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形成了一個創紀錄的高溫高濕「熱穹現象」。而過去40年裡,濕度確實變得更糟了。每個人都需要了解的高濕度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所謂「熱穹現象」,是指高氣壓區長時間停留在某地,形成一個像穹頂 (dome)般的氣壓罩,將熱空氣和濕氣困在該區域內,導致氣溫和濕度持續升高,形成悶熱且不易散去的天氣狀況。專家警告長示,在越來越炎熱的夏季裡,包括熱衰竭和中暑在內的高溫相關疾病將構成重大健康風險。


當大氣中的水蒸氣通過地表水分蒸發進入空氣時,就會產生濕度。夏季氣溫升高時,蒸發的水分比冬季室外低溫時更多,而大氣中的水蒸氣越多,濕度就越高。在美國如東部等較潮濕的地區地表水量較多,因此蒸發量較大,會造成更高的濕度。夏季時,由於墨西哥灣暖水溫和盛行風型態的影響,會有更多水汽自南方輸送而來,進一步加劇悶熱的天氣。



「濕球效應」讓人體難以散熱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當身體發熱時,大腦中一個叫做下視丘的區域會向汗腺發出訊號,告訴身體該降溫了,而出汗就是人體降低體溫的主要機制。當流汗時,身體會蒸發皮膚上的水分,並在這過程中吸收能量,進而降低熱量。皮膚能蒸發的水量取決於空氣中原有的水蒸氣含量,高濕度意味著相對濕度也較高,即空氣中實際含有的水汽量,與在達到凝結和降水前空氣所能容納的最大水汽量之間的比例。


當空氣中水蒸氣或濕度過高時,汗水就會沒有空間從皮膚上蒸發。換句話說,身體可能會出汗,但汗水無處可去。相反地,在像沙漠那樣乾燥的高溫環境中,蒸發會將皮膚表面的水分帶走,同時也會帶走熱量,因此身體感覺不會那麼地燥熱。


「濕球效應」(wet bulb effect) 或「濕球溫度」指的是在高溫且高濕的環境下,人體能透過出汗降溫的效率。具體來說,它代表了在這種條件下,依靠流汗所能降到的最低體溫。


隨著氣候變遷,高溫高濕的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出現,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了解高濕度對人體散熱的影響,有助於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以降低熱相關疾病的風險。


Reference:


You’re not imagining it. Humidity really has gotten worse in the last 40 years.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