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次長罹癌引關注! 胃癌風險因子「幽門桿菌」將納入公費篩檢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於2024年初診斷出胃癌,經榮總醫療團隊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這起事件再次提醒國人重視胃部健康。根據衛福部資料,2022年度台灣胃癌發生率/死死率,在十大癌症發生率/死亡率中排名第八位。另根據台北市衛生局新聞稿,胃癌在2024年造成約2,200人死亡。臨床上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發胃癌的重要因素,世界衛生組織亦在1994年就將其歸類為第一級致癌物。
胃癌元凶幽門桿菌!有症狀應及早檢查 正確篩檢是關鍵
台安醫院內科部主任暨胃腸肝膽科醫師鄭勝偉指出,幽門桿菌感染初期往往沒有明顯警訊,少數人會感到胃部悶痛、腹脹、反胃或胃口變差。若長時間未處理,會逐步演變成慢性發炎、胃壁受損,甚至出現癌前病變,最終可能轉為惡性腫瘤。
目前醫療上建議,曾有潰瘍病史、胃黏膜相關淋巴瘤、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不明原因血小板減少、家族中有胃癌患者或經常胃不舒服的民眾,年滿20歲後即可自費檢測;而常見檢驗方式包含吹氣測試、糞便檢查、抽血驗抗體以及胃鏡採樣。其中吹氣與糞便檢驗因無侵入性且精準度佳,成為檢驗首選。然而抽血檢測方式僅能當作是第一次檢查,若是曾經感染過接受治療後,不適合再用抽血追蹤。
此外,衛福部自115年起,將「糞便抗原檢測幽門桿菌」納入公費癌症篩檢項目,補助45至74歲民眾終身一次的免費檢查服務。民眾可前往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篩檢,若結果為陽性,可經醫師評估後安排進一步的除菌治療,以降低胃癌風險。
鄭勝偉醫師表示在台灣每3至4成民眾體內帶有這種細菌,若放任不管,則未來得到胃癌的機會將是健康者的3至6倍。治療部份會結合制酸劑與抗生素,連續服藥10至14天,首次治療的成功機率超過8成。
預防幽門桿菌改善用餐習慣 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用碗筷
即便成功清除細菌後仍可能再度感染,尤其同住家人之間容易互相傳播。鄭勝偉醫師強調,預防之道在於改善用餐習慣,務必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用碗筷;飲食內容應少吃醃漬品、高鹽分食物與煙燻製品,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新鮮蔬果,同時戒除菸酒、保持規律作息,這些都能有效維護胃部健康。
完成療程的患者應於結束後回診複檢,確保細菌已徹底消滅。如果第一輪治療效果不佳,可與醫師討論更換藥物組合,直到完全根除為止,才能真正為健康胃部建立堅固防線。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天冷穿衣術大解密!單穿厚外套易失溫 「三層穿搭法」靠空氣層最保暖
▸超高齡社會全人照護! 專家提出安寧緩和醫療3大要點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