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HIV感染者逾3萬6千人!終結愛滋不只靠藥物,醫病共享決策是HIV照護新潮流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2024年底,臺灣HIV感染者已超過3萬6千人,近年新增個案雖逐漸趨緩,但仍存在治療與照護需求未完全滿足的現象。在此背景下,醫界與病友團體一致呼籲—「終結愛滋不只靠藥物,還需要病患擁有參與治療的權利與聲音。」 隨著治療方案的進步,如何讓感染者不再只是「被宣告治療」,而是能與醫師一起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方式,正是當前防治工作的核心方向。
在全球積極邁向「2030終結愛滋」的國際目標之際,臺灣HIV治療也正掀起一場革命——感染者不再只是被動服藥, 醫師也不再單向宣告方案,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 SDM)病患可在治療過程中擁有更大的參與感與主導權。這股潮流正改寫臺灣HIV防治的新標準,也呼應WHO於2025世界愛滋日倡議「轉型」與「韌性」的重要,呼籲在資源受限與社會污名的情況下,仍要推動以人為本的愛滋病防治策略。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可讓病患參與自身健康決策,這正是從傳統「醫師主導」轉型為「病患主導」的具體實踐。
「92-96-95」領先全球!臺灣HIV防治邁向U=U
截至2024年底,臺灣在全球HIV防治指標中持續領先,三項「95指標」達成值分別為92%、96%及95%,均高於全球平均值86%、89%及93%。然而,根據UNAIDS 2025公報,臺灣第3個95指標(即接受治療且病毒量檢測不 到的患者比例)雖達95%,與亞太區整體平均來說,我們仍有進步的空間。此外,近年新確診感染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也為防治佈局敲響警鐘。
面對挑戰,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及臺灣衛福部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林錫勳表示,臺灣持續引進更為多元且彈性的HIV治療方式,依照個案生活型態與用藥偏好量身選擇,提升治療順從性與穩定病毒壓制效果。林醫師指出,這些創新不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更是推動第三個95指標、全面邁向「U=U」的重要關鍵 (U=U當感染者體內HIV病毒量持續小於200 copies/mL時,病毒就不具有傳染力,病患就不會有傳染他人的風險,這是現代愛滋病防治的新觀念)。
為了實現「2030終結愛滋」,林錫勳醫師強調,臺灣CDC正積極更新《愛滋防治白皮書》,將防治願景從「治療」延伸至「預防」,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普及化與提升HIV檢測可近性,將成為降低新發感染的兩大關鍵策略,希冀透過更多元的PrEP選擇與更友善的使用環境,提高預防意願、降低污名、促進資訊普及,讓更多高風險族群願意及早檢測、及早介入。臺灣正穩步朝向降低新發HIV感染率的目標前進,並致力於為每一位需要的人提供更全面、友善的醫療與照護支持。
多元治療×醫病共享,讓個案成為自己健康的主角
響應今年世界愛滋日,台灣愛滋病學會持續以「促進社會重視愛滋議題、協助政府推廣防治與健康知識、推進學術研究與臨床應用」為核心願景,積極擘劃未來的工作方向。學會理事長盧柏樑說明,臺灣政府已引進多元的HIV 治療選擇, 學會也與國際接軌,在迎向2030「終結愛滋」國際目標的道路上,學會將延續既有基礎,透過跨國學術交流精進臨床量能、深化醫護專業教育、推動多元防治策略與全民健康溝通,同步關注病患權益與整體衛教環境的改善。
此外,他特別提到「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 SDM)」在HIV照護中的重要性。醫病共享決策建立在「知識、溝通與尊重」三大核心元素之上,當醫療團隊願意傾聽病患需求與尊重個人意願,治療將不再只是醫囑的單向傳遞,而能成為共同參與的過程,此理念不僅提升治療的彈性,更能幫助病患建立自信與主導感,進而提升治療順從性與整體健康福祉,對長期疾病管理具有深遠影響。
盧理事長強調,臺灣在防治成果上已具備良好基礎,未來學會將持續串聯政府、醫療體系、病友團體與社會大眾的力量, 共同營造零污名、可近性高且以病患為中心的照護環境,為「2030終結愛滋」目標紮實前進。
從「專業指引」到「共同討論」,HIV治療走向個人化與生活化
自105年起,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期望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充分參與、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決策。隨著HIV治療藥物與照護模式的持續進步,感染者不僅能獲得優異的治療成效,也能享有更佳的生活品質。臺大醫院謝思民醫師表示,在臨床工作中,他經常遇到患者對治療方案感到困惑,部分個案因資訊不足而猶豫是否轉換治療方式,因此, 醫師團隊會主動與病患溝通,並依據個人生活型態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對於工作繁忙或外出頻繁的患者,醫師也會評估其便利性與治療順從性,提供最佳建議。
同時,謝醫師也指出,臺灣現有的HIV感染者仍有部分未被滿足的需求,包括資訊取得、心理支持、治療選擇指導及社會資源協助等,這些需求顯示,政府、醫療系統與病友團體的持續合作與支持,對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治療成效仍扮演關鍵角色。
傾聽、陪伴、支持HIV治療的第一線聆聽者與支持者
在醫病共享決策中,還有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個案管理師,在病患與醫師之間扮演著重要橋樑。台灣愛滋病護理 學會柯乃熒理事長說明,面對確診初期或治療轉換階段常見的焦慮與徬徨,個案管理師不僅是最早接住個案情緒的一線 人員,更是引導其理解疾病資訊與療程關鍵的溝通橋樑。個管師藉由傾聽個案在治療旅程中未被滿足的需求,協助整理 其疑慮、釐清治療迷思,並幫助個案與醫師展開更有效的醫病對話,尤其在討論藥物選擇、用藥方式及生活習慣調整時, 個案管理師的介入能穩定情緒、提升決策信心,使感染者更積極參與治療過程,進而提升整體照護品質。
對於未來個案管理的發展方向,柯理事長表示,目前團隊已建置系統性的專業課程,內容涵蓋治療知識、心理支持、醫病溝通、用藥衛教與社會資源鏈結等核心能力,持續協助第一線個管師在臨床現場發揮更全面的角色。未來,學會也將投入更多資源,導入數位化工具與人工智慧輔助系統,以提升個管師的個案追蹤效率、減輕行政負擔,使臨床照護人員能將更多心力回到「人」本身,強化陪伴與支持的品質。柯理事長強調,數位化與人性化並行,將是未來HIV個案管理的重要關鍵。
病友團體成治療關鍵推手,讓HIV感染者決策不再孤立
隨著世界愛滋日的到來,「你不是一個人實踐協會」秘書長葉柏岑指出,協會提供完善的資訊協助,幫助病友釐清錯誤觀念並了解治療選項;定期舉辦聚會與經驗分享活動,讓病友在交流中建立支持系統與自我認同,甚至邀請醫護人員參與說明會,促進醫病雙方的理解與信任。許多病友在這樣的陪伴下,逐步克服恐懼,勇於開啟醫病共享對話。
響應世界愛滋日,特邀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特別邀請到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HIV最新治療與預防進展,以及如何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讓病患與醫療團隊共同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不僅如此,在心理支持方面,協會也提供陪伴與諮詢,協助病友走過焦慮與迷惘階段。同時,為了提升就醫便利性與治療自主性,協會推動友善牙醫門診與多元治療選擇,讓病友充分了解自身權益,在安全、友善的環境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決策。葉柏岑表示,政府與醫療系統若能在心理、就醫便利及資訊透明等層面持續協助,將有助每位HIV感染者享有與一般人一樣簡單快樂的生活。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研究:逆轉糖尿病仍會「傷心」!周建安醫師:留意糖尿病前期5大警訊
橋本氏甲狀腺炎恐併失智症,判斷力降!周宗翰中醫師:4要訣改善橋本氏甲狀腺炎
冬天手腳冰冷未必是末梢循環問題!賴睿昕中醫師:紅斑性狼瘡保養5要訣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88/972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