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成失眠主力!壓力大、滑手機⋯「報復性熬夜」恐變成慢性失眠
長期失眠增罹癌風險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田育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的報告顯示,台灣成年人失眠盛行率23.5%,相當於每4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有失眠困擾,而且仍持續上升中。
陳田育表示,失眠不只是精神上的問題,更像是大腦的功能失調,進而引發全身性健康的警訊;長期睡眠不足會使身體進入慢性發炎狀態,導致代謝與荷爾蒙調節失衡,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甚至癌症的風險 。
此外,在2023年澳洲研究指出,每天睡眠4~5小時的人,隔天醒來後的反應力相當於酒駕,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0.05% 。當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注意力、記憶力與反應速度都會顯著下降,不僅影響工作表現,甚至提高職場意外風險。
高壓職場成失眠主力
陳田育說明,現代人失眠的原因相當多元,從長時間使用3C產品、晚睡、壓力大到焦慮情緒,都可能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這些因素交互影響,逐漸演變成慢性失眠。
他補充,慢性失眠常見的原因包括醒覺度過高、晝夜節律失調等,除了中高齡者外,科技業、金融業、醫護人員與輪班族,都是醫師門診中最常見的高風險群。
其中,「報復性熬夜/睡眠拖延」是現代年輕族群常見的現象,白天被工作、責任與壓力佔滿,晚上便以犧牲睡眠來換取短暫的自由時光。然而,這樣的補償行為反而讓大腦持續處於亢奮狀態,越想放鬆反而越難入睡,長期下來演變成慢性失眠。
3~4成患者長期依賴安眠藥
陳田育指出,在臨床觀察中,約有3~4成的失眠患者屬於長期用藥者,這些人通常一開始只是偶爾吃,後來變成每天都要靠藥入睡。即便如此,他們的睡眠品質往往仍不穩定,早上還可能感到昏沉、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是藥物副作用的表現。
他提醒,傳統安眠藥如苯二氮平類或非苯二氮平類(Z-drug),主要透過抑制中樞神經誘導眠,因此容易產生嗜睡、記憶混亂與成癮風險,需經由醫師評估後開立;新藥物如食慾素受體拮抗劑,則是透過阻斷腦內維持清醒的訊號,幫助大腦自然關機,入睡過程更接近生理節奏,不影響隔天清醒與認知功能。
正確用藥+生活調整改善失眠
陳田育表示,民眾誤以為安眠藥一吃就會成癮,不吃就睡不著、越吃越重,但若經由醫師評估,短期使用是安全且有效的。醫師會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藥物,並定期追蹤找出失眠核心問題,搭配睡眠衛教與生活調整,許多人可以逐步減藥、甚至停藥。
陳田育提醒,改善失眠不應只靠藥物,還需從生活習慣著手透過固定作息,例如每日睡眠時間為6~8小時、避免在床上滑手機、避免睡前喝酒或吃宵夜、睡前放鬆與深呼吸,都是有效的助眠策略。早期發現、正確治療,並且調整生活習慣,才能有效改善失眠。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 記者: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