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當保健不是藥,選擇要有智慧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保健特稿】身為《創新聞》主編,面對一波又一波的保健食品熱潮,我們既感到欣慰,也心存憂慮。古人謂「養生先養心」,《論語》有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現代人的健康焦慮,往往由生活習慣累積而來;然而,當焦慮轉化為對「速效救命丸」的盲從,傷身、傷荷包的故事便層出不窮。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陳韜名理事長、國內研發苦瓜胜肽專家徐榜奎博士與林家揚醫師共同呼籲,民眾應謹記挑選輔助保健食品的四大原則,做出精準、安心的選擇。(圖/業者提供)
最新流行的苦瓜胜肽等代謝輔助配方,確實帶來研究上的曙光;但科學證據、產品安全、服用適配性,三者不可或缺。數據提醒我們: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已成為國人健康的長期課題,然而處方不是單一顆粒,而是一套生活的修復工程——飲食、運動、醫療與必要時的科學輔助,三管齊下,方能見效。
我在編輯室常跟團隊說,一則好的保健報導,要像一面鏡子,照出真相,也照出選擇的方向。對於民眾常見的錯誤行為——以為「食品就可無限量服用」、忽略標示與認證、聽信口碑而未考慮個人體況——我們必須以更鮮明的語言提醒:劑量非越多越好、標示是第一道防線、專業諮詢不可少。

▲民眾錯誤挑選輔助保健食品,容易造成身體不適,家醫科林家揚醫師建議選擇合適且經過國際研究實證的保健品來輔助會是最佳的方式。(圖/業者提供)
為幫助讀者在琳瑯滿目的市場中做出精準選擇,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提出的「四要口訣」值得被放在餐桌旁的筆記本上:
一要「要明確」 —— 成分與機轉要說得清
當廠商能交出精準定序或標準化製程,例如經過定序的苦瓜胜肽(mcIRBP-19)如何作用於胰島素受體,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細節。
二要「要科學」 —— 優先選擇有臨床或學術實證的產品
若一項配方曾在受控研究中顯示能降低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或 HbA1c,這樣的證據比口耳相傳更可靠。
三要「要認證」 —— 選擇具國家或國際品質與安全認證者
從農藥殘留、重金屬到第三方檢驗,認證是能否安心長期服用的關鍵保障。
四要「要適合」 —— 納入個人化健康管理
保健品是助力而非替代,重點在與醫師或營養師共同評估、監測血糖、血壓、血脂,把生活型態調整與科學輔助整合。

▲陳韜名理事長提醒應選擇有國家級&國際級官方機構所頒發的品質或安全認證,從源頭避免過量或不明來源的成分所造成的健康風險。(圖/業者提供)
古語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照料身體亦當如此,火候與分寸不可忽視。當代醫學與傳統智慧相遇,我們應以證據為尺、安全為準、個人化為本。面對各種「天然療法」與保健新潮,讀者應持守一種懷疑但不排斥的態度:質疑浮誇宣稱,接納經實證的進步。

▲陳韜名理事長提醒,選擇通過「輔助醫學會優良產品品質評鑑」的專利苦瓜成分產品,將有助於日常代謝管理與健康維持 。(圖/業者提供)
總之,保健不是速成的神話,而是日復一日的選擇。願每位讀者在資訊洪流中,能以理性為舵、以專業為燈,把生活調整落實,讓保健產品成為翻轉代謝風險的穩健助力,而非未曾檢驗的賭注。正如詩中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健康之路,唯有經年累月的細工,方能顯其真章。——《創新聞》主編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