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義診到制度改革》──台灣感染科醫師在非洲醫療現場實錄

《從義診到制度改革》──台灣感染科醫師在非洲醫療現場實錄

從SARS、MERS、新冠疫情時鑽石公主號淪陷再到非洲索馬利蘭,感染科醫師蘇迎士總是在疫情的第一線沒有缺席。這次到索馬利蘭,不是去非洲義診,而是在流程不一、紀錄不完整的醫療現場,分享台灣經驗,種下醫療改革的種子。

不是義診,而是制度建構的開始

蘇迎士是台灣少數具有軍醫與疾管署經歷的感染科醫師,曾在 SARS 期間照顧從和平醫院轉出的重症患者,也曾代表台灣接回鑽石公主號國人,擔任包機檢疫的防疫總指揮。但最讓感染科醫師感到無力的,其實是眼睜睜看病人死亡,卻無法改變可以救治的機會。
2022 年,他以外交部合作的醫療團成員身分前往索馬利蘭,原本只計畫短期停留,協助制定台灣醫療團後續計畫後交接,但相隔兩年,醫療團仍有許多方向仍在摸索中,實際執行還需要更多人力與時間,蘇迎士決定加入擔任團長,到當地實際介入處理。


《從義診到制度改革》──台灣感染科醫師在非洲醫療現場實錄


《從義診到制度改革》──台灣感染科醫師在非洲醫療現場實錄

當制度比病毒更難處理

台灣民眾聽到非洲,刻板印象可能是窮又落後,四肢瘦弱、肚子膨起。當台灣醫師蘇迎士第二次踏上索馬利蘭,眼見所及是驢子在石子路上走,滿天塵土飛揚,四年前沒有紅綠燈的馬路,至今好不容易裝了三盞,這趟不是單純的義診,看看幾位病人,而是要試著改變,因為他發現難纏的不只是疾病,還有制度的改革和信任的建立。


《從義診到制度改革》──台灣感染科醫師在非洲醫療現場實錄

其實索馬利蘭並非完全落後,首都哈爾格薩有公立醫院,有醫師,但沒有診斷制度。要看病拿藥,完全就是憑醫師的判斷,可能吃藥會好,也可能吃藥不會好。

制度衝突下的無力感 年輕女孩的犧牲

讓蘇迎士受到最大衝擊的,其實是一名 20 歲的年輕女孩,因為酮酸中毒死亡。原本女孩病情尚未惡化,蘇迎士發現她低血鉀、給水不足、電解質異常,當地醫生決定把胰島素停掉,因為知道醫囑有問題,想介入調整,卻遭到其他醫師圍住反對,畢竟他不是主治醫師,當地醫師不願意接受,也才讓蘇迎士領略到,要在索馬利蘭帶入台灣經驗,這樣是行不通的。


《從義診到制度改革》──台灣感染科醫師在非洲醫療現場實錄

我不是來搶病人,我是來當橋梁

蘇迎士在索馬利蘭不能直接接手病人,也不能介入更改醫囑,因為這等於是搶了索馬利蘭人的工作,眼見醫療制度鬆散、診斷沒有工具、藥物匱乏,若要改善只能從上到下,從能力建構著手。

  • 開設在地培訓課程
  • 聘請本地醫師擔任種子教師
  • 修改護理無菌流程
  • 設計學習護照制度(讓當地醫護人員逐步建立紀錄與追蹤學習進度)
  • 建立學習成效與回饋機制

留下台灣醫療的種子 期望在索馬利蘭萌芽

蘇迎士暫別台灣家人,來到非洲之角,他不是不想家,而且父親還在他出任務期間動了心導管手術,但還好無恙。蘇迎士覺得,既然研究病毒學、又是感染科醫師,再看到疾管署前輩羅一鈞、連加恩曾在非洲的磨練,能以醫療團身分參與這樣的任務,是醫師歷程中難得的經驗。

台灣總說「Taiwan can help」,但蘇迎士認為,真正的幫助,不是短暫的義診或捐物資,而是留下制度。
他笑說:「我們原以為分享經驗就足夠,後來發現更重要的是瞭解他們實際需要什麼,從資源到制度,才能真正接軌。」他相信,只要願意了解當地、尊重差異,就有機會讓改變扎根。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投身外科領域就為了出任務!無國界醫生:一天就有十個槍傷患者,比台灣十年還多

台灣醫師要走了…斷交吉里巴斯 12年跨國醫病情無奈終止

疫情結束後不只要復甦經濟!建立公衛、醫療、生態三體系,才能防堵下一波傳染病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