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癌症」被遺忘的角落!口腔癌、胃癌、子宮體癌、卵巢癌陷治療3大困境
為滿足病人用藥需求,健保署加速審查癌症新藥,目前統計至2025年6月癌症治療用藥接軌國際指引包括:肺癌、乳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三大癌別,用藥已經相對完整;但是,仍然有一些癌症屬於資源弱勢(藥品選擇少)如同被遺忘的角落,可謂「弱勢癌症」,即口腔癌、胃癌、子宮體癌與卵巢癌4大癌症,都屬於資源弱勢的癌別。
什麼是「弱勢癌症」?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擴大盤點近十年(104-114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品項,共有113個藥品、165個適應症,與前三大癌別(肺、乳、大腸)用藥相對完整的情形相比,發生率高居第六位的口腔癌、第八位的胃癌、第十位的子宮體癌(多為子宮內膜癌),以及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七名的卵巢癌,都屬於資源弱勢的癌別。在104-114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品項,共僅有10個適應症,其中子宮內膜癌10年來更是沒有給付任何新藥。此外,10個適應症中,有4個適應症被限縮給付,佔比為40%,雖然看似不高,但這些癌別本身藥少又被限縮時,極可能斬斷癌友治療機會。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科羅盛典教授肯定健保署近年加速與國際接軌,尤其肺癌、乳癌、轉移性大腸癌的給付已趨完整。但羅盛典也直言,仍有為數不少的病人身陷「藥少又被限縮」的雙重障礙,有些甚至連基礎化療都沒有健保給付,成為缺乏關注的「弱勢癌症」。弱勢癌症不一定人少,卻因為「資源弱勢(藥品選擇少)」、「發聲弱勢」、「經濟弱勢」,恐在健保預算分配上被邊緣化導致成為「用藥弱勢」。
口腔癌為什麼是「弱勢癌症」?
羅盛典教授補充說明,以口腔癌來說,111年癌症登記發生人數第六名、男性第四名,卻是「發聲弱勢」,口腔癌好發年齡正值家庭主要經濟支柱來源(發生年齡中位數59歲,其中40~64歲佔64%),多為經濟弱勢。然而口腔癌患者用藥選擇少,又被限縮,以近10年健保給付2項新藥,且失敗不得互換,成為用藥弱勢。此外,在113年全民健保惡性腫瘤醫療支出十大癌別排名,口腔癌也是敬陪末座。
口腔癌來說,111年癌症登記發生人數第六名、男性第四名,卻是「發聲弱勢」,口腔癌好發年齡正值家庭主要經濟支柱來源(發生年齡中位數59歲,其中40~64歲佔64%),多為經濟弱勢。
羅盛典教授分享1名賴先生,在112年被診斷出口腔癌第四期,先接受前導性化療後進行腫瘤切除及皮瓣重建,術後接著做放射線治療;不幸於113年復發且出現肺部轉移,健保申請免疫治療,打了四次未見成效,免疫治療無效後,因健保給付限制,他只能自費每月10-12萬接受標靶與化療。儘管經濟壓力沉重,但為了能陪伴3歲女兒長大,看著她對父親有記憶,他仍在努力苦撐…。
胃癌為什麼也是「弱勢癌症」?
胃癌為什麼也是「弱勢癌症」?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梁逸歆主治醫師表示,胃癌每年發生人數為4400人,排名第八;而胃癌年死亡人數則為2200人,也排名第八。胃癌治療有第一線治療,無效轉第二線治療,再轉第三線治療。第一線只能接受鉑金類藥物+5-FU靜脈注射化學治療,但是期待的是「三合一治療」,也就是視情况使用化療藥物、標靶藥物與免疫藥物。尤其第三線就有很多的藥物,如新型口服化療、新型標靶或特別有基因變異適用的免疫藥物,但是這是世界治療胃癌的情况。反觀台灣胃癌第四期患者治療5年存活率為4.5%;另外一項高醫團隊發表的癌症登記資料也顯示,台灣轉移性胃癌平均存活時間僅有6.2個月,接受化療也僅有7個月,而高達22%的患者直接接受安寧緩和治療。放眼日韓,韓國胃癌第四期5年存活率最高9~23%,日本胃癌第四期則是10年存活率為4.8%(此與台灣5年存活率4.5%相當)。
高醫團隊發表的癌症登記資料也顯示,台灣轉移性胃癌平均存活時間僅有6.2個月,接受化療也僅有7個月,而高達22%的患者直接接受安寧緩和治療。
梁逸歆醫師表示,台灣健保給付胃癌的現况如天龍八「不」,這不給付、那不給付、看不到的不給付、看得到的也不給付、化療不給付、標靶也不給付、免疫也不給付、什麼都不。
梁逸歆醫師分享1名80多歲胃癌第三期B陳爺爺,術後恢復差而無法進行輔助性化療,3個月即不幸復發,出現嚴重貧血、大量拉血。陳伯伯的MSI(微衛星不穩定性)和PD-L1表現為陽性,理論上對免疫治療會有非常好的療效,可惜陳伯伯有糖尿病及偏高的腎臟功能指數,加上心臟功能較差,不符合健保給付免疫療法的規範(健保不給付免疫藥物治療給心、肝、腎功能不佳者),於是患者無力自費下,只能接受最傳統的針劑注射化療。
健保對於胃癌的給付藥物非常有限,僅涵蓋最舊的化療藥物。過去十年健保給付五種藥物,其中有三種化療、而兩種是口服的5-FU類藥物,晚期胃癌病人因為多發轉移根本無法進食,口服藥物根本看得到吃不進;常用於胃癌治療的注射型化療藥物,在日本等國家早已是標準療程,在台灣健保卻不予給付。而免疫治療雖然納入健保給付,但國際治療指引並無如此嚴格的心肝腎功能限制。陳伯伯凸顯了台灣胃癌病人在健保給付框架下,難以取得新穎且可能更有效治療的困境。
子宮體癌與卵巢癌為什麼也是「弱勢癌症」?
再來看子宮體癌與卵巢癌為什麼也屬於「弱勢癌症」?台大醫學院黃韻如教授表示,子宮內膜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卵巢癌發生人數雖然持平,但是死亡人數卻沒有辦法下降,究竟子宮體癌與卵巢癌的健保給付缺口在哪裡?首先,此兩種癌別在國際上任何研發新藥都很困難,也不是大宗癌別,所以新藥資源缺少。現在即使已經癌症用藥已經進入精準治療,但是這兩種癌別能使用的藥物數十年如一日。即使國際已經開始有新藥研發出來了,但是國內在健保給付的缺口上,平均比國外延遲約2年。
子宮內膜癌用藥還有一個瓶頸,即使用化療藥物迄今都需要自費,更尷尬的是,這些藥物都是學名藥,而仿單竟然沒有子宮內膜癌的藥證(但是此仍然是符合國際治療指引標準)。另外,卵巢癌的部份標靶藥在給付的期別,並未跟上國際指引。
子宮內膜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卵巢癌發生人數雖然持平,但是死亡人數卻沒有辦法下降。
1名54歲愛麗絲,從113年發現陰道偶有深褐色的分泌物,多次檢查、追蹤跟子宮鏡切片都無異狀,直到114年1月出現異常出血,2次化驗子宮刮除下來的組織後發現癌細胞,且在摘除子宮的手術中,發現已擴散到淋巴,診斷為3期。手術結束後,醫生建議以化療加免疫藥物的方式治療,雖然每次要價13萬多,但癌指數隨著每次注射下降,讓愛麗絲看到康復的希望。目前她已完成5次化療,CA125已降至9(35以下屬正常值)。
擔任秘書的小香56歲,在112年健康檢查時確診卵巢癌第三期,當下即感到「無聲殺手」的威力,但正向的小香積極接受治療,在醫生建議下開刀後接著6次化療加針劑標靶藥2年。然而,針劑標靶藥在健保給付規範只給四期的病人,三期病人必須自費,每次治療需要3萬元左右,目前已經自費84萬元,費用還在持續累加。小香每次回診看到有許多付不出針劑標靶藥、只能打化療的病人,錯失及時適切的治療機會,感到十分惋惜,決定站出來為卵巢癌病人發聲。
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重視弱勢癌症的治療可近。(圖片提供/癌症希望基金會)
口腔癌、胃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陷治療3大困境
若從癌症死亡率來看,除胃癌死亡率已有降幅外,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口腔癌的病人死亡率未見大幅改善,甚至卵巢癌是攀升中,是否與治療給付完整性相關值得討論。且這些癌症因為發「聲」率低,用藥困境容易被忽略,若遇經濟弱勢,恐讓病人無法接受即時適切治療的困境更雪上加霜。綜觀其治療困境,大致可歸類三種狀況 :
化療得自費、醫療不平權:
晚期胃癌、子宮內膜癌治療現仍以化療為基礎,但部分第一線化療藥物卻未被健保給付,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梁逸歆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黃韻如教授不約而同表示:「這類化療藥劑早在10多年前就是第一線基礎治療,現在也幾乎是學名藥為主,卻因當初原廠沒有申請藥品許可證,導致後來的學名藥廠也無法申請藥證,所以健保更無法給付,導致病人必須自費,處境艱難!」
藥少選邊站、選錯就斷路:
根據健保署給付規範「免疫治療無效後或給付時程期滿後則不再給付該適應症相關之標靶藥物」,受衝擊的癌別當以頭頸癌中的最大宗口腔癌首當其衝,因為口腔癌除了化療,近十年僅一支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納入健保,若當其中一個選項失敗,想嘗試另外一種治療就必須自費。羅盛典指出:「口腔癌病人多是藍領階級、社經地位及教育水準不高的經濟弱勢,很難在其中一項治療無效後自費用藥,這項天條無疑是截斷口腔癌病人的生路」。
同病不同命、復發先算命:
婦癌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卵巢癌,雖然近年主要標靶藥物多已納入健保,但近年死亡率卻不降反升。台大醫學院黃韻如教授認為,這也和健保給付落差有關:「這是卵巢癌病人的共同心聲,同樣是卵巢癌晚期,標靶藥物卻僅給付給四期的病人,三期的高風險病人必須自費才能用到及時適切的治療,對病人相當不公平」;而復發的病人如果要申請健保給付,就必須在上次治療後6至12個月內復發,復發時間不對就需要自費用藥。臨床與病友的共同心聲是:不是沒有藥,而是門檻太高,讓經濟能力成為治療選擇的分水嶺,也讓醫師在第一線面臨極大的治療困境與倫理掙扎,造成另一種「隱性落差」。
在OECD國家中,台灣家庭自付費用(OOP,Out-of-Pocket Payments)占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明顯高於諸多國家(包括日、韓) 。正值健保總額協商前夕,羅盛典副董事長呼籲健保署應搭配前瞻式預算、癌症新藥基金機制等,寬列新醫療科技及給付規定改變預算,健保會給予足夠的新藥預算貼近真實需求,以改善醫療自費偏高的現況,把弱勢癌症拉出被遺忘角落,同時也能幫助乳癌、大腸癌、肺癌等用藥仍被限縮或未照顧到的病人,提升治療可近,才能回應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的2030年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的願景。
好康快來領!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蔡依林自曝:每天PM 9:30入睡,美出新高度!高敏敏營養師,補充4大類食物,幫助睡眠
維生素D缺乏恐誘發「非典型憂鬱」!尤冠棠醫師:4大類族群應補充維生素D3
168斷食減肥瘦成好像看到骨架?劉伯恩醫師:常見5大副作用別輕忽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9/9693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