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減重爆紅! 營養師示警「專業監督」不可少:5大危險原因難忽視

[周刊王CTWANT] AI人工智慧新時代來臨,衝擊已經漸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前,不少媒體曾報導網友分享自己透過向ChatGPT尋求減重建議,在短時間內大幅度「甩肉」數公斤乃至於十多公斤的消息。然而有專業營養師示警,AI的強項在於提供「24小時不下線」的諮詢服務卻並非萬能,尤其對於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患者,AI更有可能忽略血糖波動與藥物安全等關鍵因素,因此提倡「AI紀錄+醫師、營養師把關」,才能讓減重有效又安全。
近日,營養師薛曉晶在粉絲專頁「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分享,透過網紅實測與媒體報導,讓「AI指導減重」一事爆紅。不過根據科學研究,透過依賴AI聊天機器人來帶領減重的成效其實有限,而且在安全性上也有顧慮,若想真正達到健康、持久的瘦身效果,仍需更全面的專業指導與個人行為的積極轉變。
薛曉晶指出,透過研究,ChatGPT這樣的AI,在減重方面的核心價值在於「陪伴你養成好習慣」,而不是「取代專業人士」。當過度依賴 GPT 擔任減重教練時,其實潛藏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危險信號:
一、資訊可能錯誤。
已有研究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容易產生「AI幻覺」(hallucination),包括訓練資料不足、模型假設有誤,或是用來訓練模型的資料存在偏誤,導致它可能提供錯誤的飲食或用藥建議,對健康構成威脅。
二、忽略個人病史。
GPT 無法自動考量你的腎臟疾病、糖尿病史或目前用藥狀況。若直接套用其建議,恐增加低血糖或加重腎臟負擔的風險。
三、存在族群偏見。
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LLM 在性別、種族與年齡層面上都可能存在偏見,這可能導致不同群體獲得不一致或不適用的建議。
四、 過度聚焦體重數字。
特別是對於青少年族群,若每天過於專注體重數字,可能引發飲食焦慮,甚至產生負面情緒,適得其反。
五、 缺乏持續動力。
研究分析發現,單純依賴AI提醒,目前尚無任何研究能證實可達到臨床上顯著的5%減重目標。這凸顯了人性互動在維持動機上的重要性。
薛曉晶提醒,綜合目前的研究與實務案例,可以得知就目前而言,AI始終是輔助工具,其獨立減重效果仍有限。真正能達到顯著減重成效的,往往是「AI輔助+專業教練」的混合模式。此外,對於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患者,使用AI減重需格外謹慎,因為AI可能忽略血糖波動與藥物安全等關鍵因素。一旦 GPT 提供了「極端飲食」建議(如斷食、極低醣、高蛋白等),務必立即暫停使用並尋求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求證與建議。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