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2030年憂鬱症將超越癌症!醫揭:6要訣緩解憂鬱
是否曾有過只想一人獨處、感到自責、反覆思考問題所在,卻猶豫不決、難以下定論,最後感到絕望、否定自己、否定未來,甚至否定整個世界。憂鬱可能源自長期壓力,如學生時期的考試壓力或同儕壓力,成年時期的工作壓力或伴侶壓力,中年時期的更年壓力、傳承壓力,老年時期的孤獨與死亡焦慮,當壓力沒找到方法緩解,就可能出現上述憂鬱歷程。
憂鬱的人較明顯的表現,可能是容易煩躁、疲倦/沒動力、微笑型憂鬱,長時間相處後會發現容易情緒低落、失去愉悅感、容易恍神、強烈的無價值感/罪惡感、自傷/自殺想法,伴隨食慾、睡眠品質的下降。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的統計,12歲以上之國人約11.1%,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出現部分憂鬱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預估2030年憂鬱症將超越癌症,成為人類「失能」最大的健康殺手。
為何憂鬱人口上升?
憂鬱人口持續上升的原因,可能源自科技的立即性與便利性(立即獲得資訊、立即滿足需求、有網路隨時隨地搜尋),看似能夠減輕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卻間接剝奪慢活、保持彈性的權利、增加不合理的比較、增加盲目追求目標的可能,手機遊戲、交友軟體也可能剝奪問題處理、人際技巧的訓練機會,導致現代人壓力源增加,壓力因應技巧下降。而AI的興起,更壓縮了人存在的意義。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尋求醫療協助?
首先區分「情緒」與「情緒困擾」的差異。
「情緒」具有功能性,而且會隨情境改變而調整,如:悲傷時做決定比較不會有偏見、較能慎重且公平,憤怒時可以讓我們勇於挑戰困難或嘗試未知,適度焦慮會讓我們有所準備並表現得更好,開心時讓我們更有創造力及認知彈性,情緒為生活增添不少色彩。
「情緒困擾」通常不符合當下情境,當前述憂鬱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佔一整天大部分時間、周遭的人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覺得苦惱、或影響交友及工作表現時,建議尋求身心科協助。
適度中強度有氧運動30分鐘(慢跑、快走、伸展操等)可增加腦血氧量、增加腦內啡、促進副交感神經,緩解憂鬱。
6要訣緩解憂鬱
1.先動起來:
將感興趣的事情拆解成幾個動作(如:拿湯匙吃布丁、走去咖啡廳買咖啡),從簡單到困難,一步一步完成,每個步驟完成後立即獎勵自己。或做簡單但不習慣的動作(如:顛腳走路、以非慣用手拿湯匙吃飯),並立即獎勵自己。
2.提升控制感:
安排一項中等難度的任務(如:整理房間、打掃家裡、看幾頁小說),需要花一些毅力才能完成,靠一己之力完成任務,並立即獎勵自己,避免安排需要思考或非常困難的任務,。
3.訓練血清素/催產素分泌:
試著回顧朋友/家人的合照、看一部令人感動的影片、跟熟悉的人眼神接觸、觸碰自己/輕拍自己。如果可以,試著觸碰他人、擁抱朋友或家人。
4.放鬆練習:
試著兩次呼吸後閉氣,直到第一個想呼吸的念頭時恢復自然的呼吸,避免過度憋氣(下一口氣會很喘),持續練習以增加閉氣時間,建議練習到閉氣20秒,以促進副交感神經活化,緩解疲倦、恢復精神。
5.維持規律生活及有氧運動:
是常見的建議,但也是容易且有效的方式,適度中強度有氧運動30分鐘(慢跑、快走、伸展操等)可增加腦血氧量、增加腦內啡、促進副交感神經。
6.尋求專業協助:
1925(安心專線)、1980(張老師)、(02)2648-2121#3606(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心理師)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酒糟性皮膚炎中醫也有解!吳宛容中醫師:美顏針灸4大穴位、5招預防發作
腰痛揪凶手,恐隱藏在薦髂關節!林杏青醫師:薦髂關節自我保養3動作
168斷食減肥瘦成好像看到骨架?劉伯恩醫師:常見5大副作用別輕忽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70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