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拚2030年前登月!CNN:NASA及SpaceX恐輸掉月球競賽

中國拚2030年前登月!CNN:NASA及SpaceX恐輸掉月球競賽
SpaceX「星艦」。(圖/達志/美聯社)

[周刊王CTWANT] 在美國國會兩黨議員與科學倡議者的催促下,「讓美國在2030年內重返月球」的呼聲愈來愈高。然而,這場重返月球的夢想背後,卻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龐大賭注。

據《CNN》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計畫在「阿提米絲3號」(Artemis III)任務中,使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打造的有史以來最大火箭「星艦」(Starship)系統,作為登月關鍵載具。然而,這艘巨型太空船能否順利運作,至今仍是一個問號。但在東半球,美國強勁的競爭對手卻正在迅速逼近。

「中國國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CNSA)幾乎可以肯定會在5年內登上月球。」科學教育節目《比爾教科學》(Bill Nye the Science Guy)主持人兼機械工程師奈伊(Bill Nye)在一次反對川普政府削減科學預算的集會上示警:「這是歷史的轉折點,是太空探索史上關鍵的時刻。」

《CNN》指出,星艦目前仍處於冗長而艱難的開發初期。到目前為止,10次試飛中有6次以爆炸或故障告終,最近的1具原型甚至在地面測試中爆炸。SpaceX預計最快於美東時間13日晚上7點15分在德州南部基地進行第11次試飛。

但星艦仍未完成數項關鍵測試,包括如何在地球軌道上為停泊中的星艦進行燃料補給。由於其體積與設計所需燃料極大,這一過程是必須的。然而,人類從未在太空中進行過這樣的操作。

更令人頭痛的是,沒有人確切知道SpaceX需要多少艘「油罐型星艦」來補足登月所需燃料。NASA預計2027年中期進行登月任務,但估算數據分歧極大。

2024年,1位SpaceX高層估計約需「10艘左右」;而休士頓約翰遜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的工程師近期則推算,實際可能需要超過40次加油發射。1名前NASA官員透露,這些油罐型飛行器都是專為運送燃料設計的星艦。

消息人士指出,這項高估值可能基於現行版本「星艦V2」(Starship V2),SpaceX預計在下一次試飛後推出升級版,可能改變預測。但即便在10至40次之間,這項補給架構仍被前NASA署長布里登斯汀(Jim Bridenstine)形容為「極度複雜」。

布里登斯汀在今年9月的參議院聽證會上直言:「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前任署長會主動選擇的架構。」他指的是NASA在2021年、領導真空時期決定使用SpaceX星艦作為登月載具的決策。

美國運輸部部長兼現任NASA代理署長達菲(Sean Duffy)在9月4日的員工大會上回應此事,表示聽證會對NASA團隊「潑了冷水」。「也許我是有點好勝,但我真的很生氣。我不會讓這成為故事的終點,我們一定會在月球上打敗中國人。」由於美國聯邦政府正在面臨關門危機,NASA現任領導層拒絕針對此事發表評論。

不過為何不重啟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CNN》指出,相較於20世紀阿波羅計畫的簡潔路線,NASA的「阿提米絲3號」計畫顯得格外繁瑣。當年,只需1枚「農神5號」(Saturn V)火箭,所有登月所需的艙體與登月艙都已齊備;如今,NASA卻選擇更曲折的方式。

原因之一,是阿波羅計畫時代的製造鏈、建造技術與體系早已不存在。而且即便重造「農神5號」也不符合NASA的新目標,因為如今的阿提米絲不僅要重現登月,還要在月球南極建立長期人類駐點。研究人員相信,那裡的冰層中蘊含水源,可用於支援長期基地。

前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透露,「我們不是去插旗子,而是要開啟永久駐留的時代。」但由於南極地形險惡、能量需求高,他解釋:「這需要更大的登月器。這不是想帶什麼就能帶的問題,而是物理定律使然。」

報導補充,根據現行藍圖,阿提米絲3號將由1艘「空載星艦」率先升空,作為太空加油站。接著,數十艘滿載燃料的星艦將陸續發射,與加油站對接並輸送推進劑。

這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因為星艦使用的低溫燃料(cryogenic fuel)極易蒸發。前NASA人類探索主管洛弗羅(Doug Loverro)指出:「沒人知道燃料轉移的效率會有多高,這幾乎是個無解的問題。」

當加油完成後,SpaceX才會發射配備生命維持系統的「星艦人類登月系統」(Starship HLS,Human Landing System),再與加油站對接,裝滿燃料後飛往月球。

同時,NASA的太空人將搭乘「獵戶座太空船」(Orion spacecraft),由「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SLS)火箭送入太空。獵戶座將飛往月球軌道,與星艦登月器對接,2名太空人轉乘星艦HLS降落在月球南極,也就是一片佈滿陡峭隕石坑的危險地形。

他們預計在月面停留約1週後,再乘星艦升空返回月球軌道,與獵戶座對接並搭乘回地球,最後在太平洋著陸。若NASA能在2027年中如期完成,將在登月時間上超前中國的2030年目標。

然而,洛弗羅認為,NASA押注星艦「極為困難且至少要10年」才能成真。他直言,當初NASA選擇SpaceX是「錯誤的決定」。SpaceX在申請合約時開出的條件十分誘人,最終以29億美元的價格獲得登月載具合約,但洛弗羅認為:「就算他們終將成功,也不可能在中國登月前就準備好。」

知情人士透露,NASA當年以技術與成本評估為準,星艦在評比中確實勝出。NASA原想挑選2家公司競爭,但預算不足。落選的貝佐斯私人航太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一度控告NASA偏袒馬斯克的SpaceX,但法院最終維持NASA的裁決。

2023年,在尼爾森成功爭取更多經費後,NASA才再度邀請藍色起源成為第2家登月載具供應商,用於之後的任務。

星艦被視為可能改變太空產業格局的火箭,不僅為登月設計,還能支援更遠的深空任務。然而批評者指出,NASA選擇它更多是看中未來潛力,而非其目前的實際可行性。

「如果你的目標是先登上月球、搶在中國前面,那這樣的選擇其實不太合理。」布里登斯汀在9月的證詞中分析。不過,達菲仍對SpaceX保持信心。他在8月接受《CBS》採訪時說:「如果我有任何疑慮,我會誠實告訴大家;若未來真的有問題,我也會公開說明。」

雖然外界質疑聲浪漸增,但多數決策者仍不願公開否定NASA的現行策略。像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就在9月聽證會上強調:「現在改變登月架構的任何劇烈舉措,都將威脅美國的太空領導地位。」

不過,在私下會議中,一些太空產業高層表達了深切擔憂。洛弗羅比喻:「我們現在大概只處在『12步項目』(Twelve-step program)中的第1步,也就是才剛開始意識到我們有問題。」

NASA航空安全顧問委員會(Aerospace Safety Advisory Panel,ASAP)成員希爾(Paul Hill)在9月21日的會議上也指出,星艦開發「面臨重大挑戰」,並預期將「落後數年」。NASA發言人史蒂文斯(Bethany Stevens)則在9月23日回應稱:「NASA非常重視顧問與利益相關者的意見,這些討論對任務安全至關重要。」

儘管如此,希爾仍稱讚SpaceX:「他們的商業模式與開發節奏具有某種多層次、能自我驅動的天才特質。」他補充:「無論是政府還是業界,都沒有任何競爭者能同時擁有這樣的綜合優勢。」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