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不等於高幸福 神奈川夫婦約定女兒成年後「和平離婚」

[周刊王CTWANT] 住在神奈川縣的工藤素直(40歲,化名)身為製造業部長的他,接受獵人頭公司邀約,確定轉職到年薪突破1,000萬日圓的新職位。滿心歡喜回家想與妻子裕子(40歲,化名)分享,卻被一句「等女兒滿18歲後,我想離婚」擊得當場失語。
根據《THE GOLD ONLINE》報導,工藤與裕子24歲結婚,育有一名15歲女兒,外界眼中是標準的穩定家庭。裕子在化妝品公司任職,年收約500萬日圓。她年輕時是熱愛自由的背包客,婚後為家庭收起不少夢想。
孩子出生後,因丈夫長期加班、娘家關係疏遠,她幾乎獨力承擔育兒與家務「那時我拜託他在休假日幫忙顧幾個小時,好讓我去剪頭髮,結果不到一小時他就打來說『女兒在哭!我該怎麼辦?』那一刻我真的覺得崩潰。」裕子回憶。
隨著孩子長大、自己恢復全職,家務與學校活動仍多由她獨攬。每次看著丈夫深夜返家、順手把杯子丟進水槽,她都感到無力「只要他願意把餐具放進洗碗機就好了,連女兒都會這麼做啊。」這些細碎的失衡逐步侵蝕了她對婚姻的信任,也讓她開始質疑關係的意義。
聽完妻子心聲,工藤起初難以接受。「我一直是為了家人努力工作,這時提離婚有什麼意義?」他心想。但裕子已下定決心。「我知道你很努力,但我也想重新過自己的生活。上司邀我到新公司,我想試試,不用再盯電車時間,也不用為了接孩子而奔跑。」她眼眶泛紅,反問丈夫是否體會過那種被時間追著跑的焦慮。
這場對話把多年積怨攤在台面。工藤承認,兩人嘴上說家務平分,實際上多半由妻子承擔。「我以為自己有幫忙,但在她眼裡,我只是個不懂她的人。」他說。
調查公司CAREER FOCUS(キャリアフォーカス)對450名有婚姻經驗者的研究顯示,年收入超過1,500萬日圓的「雙強夫妻(power couple)」中,有40%曾具體考慮離婚,比例是中等收入層的兩倍以上。
主因為「職涯落差(career gap)」導致心理失衡:被落下的一方產生挫敗,領先的一方則背負罪惡感。研究也指出,高學歷、高收入族群更易陷入「對等性兩難」——越想維持平等,越容易被小小的不均勻刺痛。此外,高收入家庭中有62.1%每天夫妻對話少於15分鐘。工藤坦言自己常在女兒睡著後才回家,與妻子說不到幾句話;裕子也嘆,「我愛丈夫,也愛女兒,但我們早已沒有時間好好說話。」
距離女兒18歲還有3年,兩人仍同住一屋,但各自為新生活做準備。工藤說,「聽完妻子的話,我才發現,或許一直是我在拖慢她的人生。」裕子則打算搬到不遠的地方,讓女兒能自由往返。「這是正面的離婚,為了我們各自能重新開始。」這3年成了關係的最後倒數,也成了她重拾自我的起點。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國際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