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開發教材 加強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

教育部長鄭英耀今天表示,教育要中立,教育工作者的言論自由應在教育基本法框架中,教育部預計今年暑假將開發出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邀請教育部長鄭英耀報告教育部業務概況,民進黨立委林宜瑾關心教師為境外敵對勢力宣傳的議題,民眾黨立委劉書彬和民進黨立委陳秀(寶)則關注台灣與中國的學術交流自由。

林宜瑾質詢時指出,近期北一女教師區桂芝被檢舉在課堂上說台灣是中國的,她也接到小三學生家長反映,導師告訴孩子「我們是中國人」,擔心孩子認知受影響;個人自我認同沒有錯,但若教育工作者利用教育手段試圖混淆國家認同或為境外敵對勢力宣傳時,問題就有點嚴重。

鄭英耀回應,國家安全位階最高,教育基本法宗旨是培養有國家意識、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部也希望未來加強中小學生對國家的認同,能夠對自己身處的地方有更多理解和愛護。

鄭英耀表示,個人對文化可以有偏好,但教育要中立,教育工作者的言論自由應在教育基本法框架中;教育部將透過學科輔導團編纂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預計今年暑假開發出來,希望歷史、公民、社會科老師參加研習,給學生正確的史觀和資訊。

近日有大專生在校園自發設立罷免攤位,引發熱烈討論。林宜瑾詢問,有學生使用場地被學校關切、也有學生的罷免文宣被撕除,學生這些行動是否有違反校園中立。

鄭英耀說明,台灣校園民主和言論自由是台灣高教的重要資產,教育基本法規範的是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宣傳;至於學生個人的公民參與,則屬於言論自由,學生參與公民活動是培養現代公民的素養,屬於學生自發性,只要不是為特定政黨宣揚,就應該被保護。

劉書彬質詢時提到,教育部宣布和中國10所學校禁止交流,現在學術交流的準則為何。

鄭英耀表示,教育部希望兩岸能友善、有序地交流,大學是追求知識科技的自由環境,但被歸於中國統戰部的學校,其辦學目的可能和一般大學人才培育或辦學宗旨不同,因此教育部目前禁止交流的包括隸屬於中國統戰部的3所學校,以及中國的7所軍事學校。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