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捷深化人權影展合作 文化部長李遠會晤One World人權影展節目總監 波什圖爾卡:將以會員身分邀請臺灣加入「世界人權電影節網絡」

臺捷深化人權影展合作 文化部長李遠會晤One World人權影展節目總監 波什圖爾卡:將以會員身分邀請臺灣加入「世界人權電影節網絡」
文化部長李遠訪捷期間,仍特別將「電影」作為重要交流議題之一,11日一早,李遠即與中歐最大人權影展「One World國際人權影展」(One Worl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Festival)節目總監Tomáš Poštulka會晤。波什圖爾卡(Tomáš Poštulka)在會中表達,除了期盼與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展開合作,也希望能以「世界人權電影節網絡(Human Rights Film Network)」的會員身分,邀請臺灣加入目前已有60餘國參與的組織,共同協助臺灣擴展人權電影影響力。

波什圖爾卡介紹,「One World國際人權影展」由捷克最大非政府人權組織People in Need於1999年創辦,致力將世界各地關注人權議題的紀錄片引介至捷克,影展初期以放映紀錄片為核心,近年擴大辦理加入劇情片。作為一個極具規模的電影節,波什圖爾卡說,目前One World每年以90部長片、10部短片、10部VR作品進行放映,臺灣包含《九槍》、《金門》及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都曾在放映之列。地點除了尋常的電影院,還包含大學講堂、餐廳,甚至火車站,去年選映記錄臺灣政治處境的《看不見的國家》,就選擇在眾議院放映,期盼讓捷克政治工作者有機會看見臺灣的現況,「影片獲得相當大的迴響,也讓更多人更關注臺灣」。

曾是「台北電影節」創始主席的李遠則分享,他就任部長以後,首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將原來國家人權博物館單館辦理的「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結合人權館、中正紀念堂等館的資源擴大為「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影展之外也增加社會組、青年組徵件獎項。希望從一個活動性質規模的影展,有一天能擴展成為在金馬獎、台北電影節之後的第3大影展。

李遠認為,臺灣與捷克同樣面臨複雜的文化與歷史,中國對於臺灣的威脅及政治的更迭,讓臺灣面對與中國的關係及人權議題時,社會總是呈現極端的二元認同問題。李遠特別以今年包含《看不見的國家》等幾部紀錄片院線上映,合計創下破億票房的經驗分享,紀錄片不一定是小眾,重點在於電影是不是能「打中民眾的集體情緒」。他也認為,人權這個全世界的普世價值,會是臺灣與捷克、世界連結最好的主題;同時透過擴大人權議題,例如今年的環境及語言等,利用電影與影展,讓大家看見更多過去較少或者不願意面對的歷史及議題。

波什圖爾卡非常認同李遠所說,「藉由每一次的影展都能擴展視野」。他也承諾,將與臺灣分享辦理大型國際人權電影節組織、運作等的具體與詳細指南。同時,也希望邀請臺灣加入「世界人權電影節網絡」,相信透過臺灣、捷克與各國人權影展等的合作與交流,臺灣在人權電影領域的能見度一定能大幅提升。

文化部表示,9月的捷克很「臺灣文化」,除了故宮特展以外,在「風潮計畫」支持下,臺灣國樂團從11日至13日,也在捷克音樂博物館辦理「寶島之聲-2025年捷克巡演計畫」,活動包含12、13日2場《寶島辦桌》音樂劇場,以及11日的「臺灣傳統歌仔戲工作坊」、13日的「臺灣辦桌文化與國樂的交會推廣講座」,並且擔任11日故宮特展開幕演出。李遠11日下午特別到音樂博物館為團員加油打氣,李遠說,「昨天剛到捷克,從巴黎到捷克一路以來,都感受到兩國『非常挺』臺灣的感覺」;《寶島辦桌》的演員張孟逸也說,「昨天一下飛機通關時,就感覺到捷克人對我們的友善」。對於能夠在歐洲及國際對臺灣最友善的時刻,將臺灣最本土的音樂、歌仔戲,結合辦桌元素帶到捷克,李遠說,有信心一定能讓國際更認識臺灣。

在交流之餘,李遠也參觀了慕夏美術館,走在布拉格街道時,李遠興致一來更在街邊的行動藝術裝置上,隨手畫上自畫像,並將「小野」及代表著臺灣的「TW」之名隨著畫像留在捷克的街頭。晚間李遠則出席此次出訪中,同為「歐洲臺灣文化年」的重頭戲國立故宮博物院於捷克國家博物館辦理的「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並在會前與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眾議院友臺小組主席班達(Marek Benda)等會面。

李遠表示,故宮文物特展在捷克期待了20年以後,終於克服萬難來到捷克國家博物館展出,他能夠親眼看見展覽順利開展,並在開幕時搭配了文化部所轄臺灣國樂團臺灣民謠等多元曲目的演出,他心中充滿感動。李遠強調,從臺灣國樂團的演出已經能涵蓋捷克音樂家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到接下來將在捷克音樂博物館融合戲劇的《寶島辦桌》音樂會,都可以見到臺灣文化對於各種文化的包容性,「我真的覺得很驕傲」。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