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樂有您,暖心相伴」張老師56週年年會溫馨登場

「因為有您,愛得以延續」。為慶祝「張老師」成立56週年,張老師基金會於114年11月8日(星期六)上午在臺北晶宴會館民權館舉辦「張老師成立56週年年會授證暨獎謝典禮」,典禮以「吾樂有您,暖心相伴」為主題,邀集台北、基隆、宜蘭各中心輔導委員、志工夥伴及貴賓共250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充滿感動與感恩的年度盛會。
活動由司儀以溫暖開場揭幕,帶領全場回顧「張老師」自民國58年成立以來的助人歷程,56年來張老師不僅陪伴無數青少年、家庭與社會大眾走出困境,也在各個世代的接力中,持續傳遞著「助人自助」的初心,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又溫馨,彷彿一場屬於張家人的感恩聚會。
今年共有來自台北中心22位、基隆中心1位、宜蘭中心1位,共24位新血「張老師」正式授證,這些志工歷經9個多月、超過200小時的專業訓練,終於成為張老師大家庭的新成員。台北中心主任委員廖學茂致詞時表示,這群新志工的加入,為服務注入了新活力,也讓助人的行列更加壯大,他感性地說:「你們選擇在這條不容易的路上付出時間與心力,用傾聽與理解陪伴他人,這份力量將照亮更多需要幫助的角落。」
除了迎接新血外,典禮也向長年奉獻的資深義張表達敬意。今年共有3位志工榮獲殊榮-服務超過40年、累積超過7,500小時的楊國如老師與陳素娥老師,分別獲頒「終身殊榮獎」;服務35年、超過6,000小時的許芝雙老師,則榮獲「終身成就獎」。廖主委致詞時動情地說:「這不僅是時間的累積,更是愛與信念的堅持。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張老師最堅強的後盾。」
他進一步指出,在各界委員的熱心支持下,透過捐贈的校巴,讓「校巴」能真正開進災區,將關懷與陪伴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他也特別感謝所有義張夥伴化身「心靈鏟子超人」,以行動挖掘希望、溫暖人心。自2月發動募款以來,短短兩週內就募得第1輛,由台北張老師輔導委員們熱心支持完成;第2輛則在台大EMBA校友基金會的協助下,第3輛則由富士達保經公司的慷慨贊助完成。每一輛校巴,不僅載著資源,更承載著愛與力量,9月至10月已進入5所大學及高中,服務超過1400人次,校巴不只是開進校園,傾聽學生的心聲;在社會需要協助的時刻,也能駛向每一個需要它的地方,象徵台北張老師持續深耕社會、溫柔前行的信念。
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葛永光致詞時,回顧56年來的發展軌跡,他指出,自創立以來,基金會從一支輔導電話起步,到如今擁有全國5個分事務所、6個輔導中心的服務網絡,累積協助近382萬人次、推廣心理健康教育超過2,898萬人次,「56年來,張老師陪伴著社會的成長,也在每一通電話、每一次傾聽中,見證了人心的溫度。」葛董事長感性地說,這份力量來自全台志工的無私奉獻,感謝他們多年來守護1980專線不間斷,讓張老師成為台灣心理輔導領域最溫暖的名字。
除了延續傳統助人精神外,張老師基金會也積極推動創新服務,葛董事長特別提到,基金會已引入AI技術,開發心理輔導對話機器人,並與台灣科技大學合作「小優AI輔導知能教育遊戲」,期望結合科技力量,提升輔導服務的普及性與專業度,他也感謝台北市西區扶輪社再度支持張老師,延續民國58年捐贈第一支輔導專線「379090」的善舉,見證跨世代的公益傳承。
展望未來,張老師將持續以「助人自助」為核心,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推動情緒支持、生命教育與AI數位化服務,讓心理輔導更貼近生活、普及社會。葛永光董事長期許,「張老師不僅是台灣的驕傲,也要成為全球華人心理健康的支柱,讓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都能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接納的力量」。
今年的典禮,在象徵張老師助人精神延續與傳承的「薪火相傳」環節中,以「心靈鏟子超人」行動作為表現形式,呼應張老師在花蓮災後投入心理重建的努力,展現志工們將愛與關懷化為實際行動的決心。儀式一開始撥放〈張老師56年回顧影片〉,細數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從無數溫暖的傾聽、真誠的陪伴,到每一段助人旅程中閃耀的人性光輝,那一幕幕畫面,彷彿再次喚起張老師精神的初衷,也提醒我們,這份助人的心意,正是最珍貴的傳承。
影片結束後,舞台燈光緩緩亮起,由各個時期的張老師代表上台,9位義張手持象徵張老師精神的9把鏟子,鏟子上分別刻有「愛心、耐心、同理、傾聽、倫理、熱心、接納、專業、真誠」。他們依序將鏟子貼上舞台中央象徵希望的3台校巴愛心框中,象徵台北張老師以這9項助人信念為燃料,讓關懷的火焰一棒接一棒地延續、燃亮。
當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葛永光、「台北中心」廖學茂主委、「基隆中心」張耿輝召集人及「宜蘭中心」陳立典召集人共同啟動亮燈儀式、校巴亮起的那一刻,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那一束光,不僅象徵「張老師」的愛心之光持續閃耀,更寓意這份助人精神將薪火相傳,照亮每一個需要被陪伴與支持的角落。
典禮在全場合唱《美哉張老師》的樂聲中圓滿落幕,現場貴賓、志工與家屬共同舉起象徵希望的小金鏟,夜光的愛心在燈光下閃耀,彷彿一道道溫暖的光,照亮人心、延續愛的旅程。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10 11:22:34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