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COP30建築新趨勢:外牆成為可稽核的「都市電池」

【專家觀點】COP30建築新趨勢:外牆成為可稽核的「都市電池」
隨著COP30即將於明年召開,國際建築減碳路徑正在快速重組。專家指出,全球政策正把建築外殼推向「可審計、可投資」的能源資產角色,而台灣政策亦正同步進入臨界點,包括建築能效新版、碳費上路、光電回收制度以及歐盟CBAM的正式期等,都將使建築的「外殼創能」成為新常態。

業界觀察,近期經濟部「新創事業獎-創新傳產組」由在一起永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獎,使「外牆×光電×能源治理」的議題再次受到關注。專家認為,這並非僅限單一技術突破,而是建築、碳權與金融3者之間的結構性轉變。

4大COP30主線:建築產業迎來全面重寫時刻

依據全球談判與最新路徑,建築需同時回應以下4項主題:

1. Buildings Breakthrough(2030建築新常態)目標為近零排、具韌性、易部署,強調整體外殼與系統並行強化。

2. Buildings & Cooling(建築與冷卻)對熱帶城市而言,外殼降溫、減少尖峰負載、提升創能能力,將比換設備更具城市效益。

3. 全生命週期碳(WLC)材料隱含碳、回收性與再部署將成為新評估基準。

4. AI ×數位能源治理BEMS、需量反應與AI優化,使減碳從營運端進入數據化與金融化。

專家分析,這4條主線共同導向一個趨勢:建築將從「用電端」轉變為「可定價資產端」。

台灣政策時間軸:工程必須做成金融看得懂的專案

4項政策將同步推進建築能源治理框架:

• 建築能效 BERS 2024(114/7/1 上線)外殼與設備雙軌強化,使外牆能源化具備可驗證績效。

• 碳費(2025/1/1 起)標準費率 NT$300/噸 CO₂e,企業需將自發電與節能納入成本模型。

• 光電模組回收機制NT$1,000/kW 回收費用、清運與登錄程序,正式納入生命週期碳管理。

• 歐盟 CBAM(2026)材料與營建供應鏈碳成本將全面內涵化,提高在地創能需求。

專家認為,未來公共工程與開發案都將面臨同一現實:

「碳表現」將成為融資條件與投資評估的新基準。

方法論:Building as an Asset-建築將成為可現金流化的資產

以國際趨勢與台灣案例觀察,建築外殼正成為「能源、生態、金融」的交匯點。其方法論包含3大核心:

1.外殼創能×能效×循環回收整合以外牆作為主要施工界面,可同步降載、穩峰與創能,並在設計階段納入回收與再部署策略。

2.數據治理與驗證透過 BEMS、AI、需量反應,使建築量測可對應 ISO 14064-1/3,並由第三方查證,使資料可進 ESG 報表與金融審核。

3.金融結構化綠電自用、合約電力(PPA)、再生能源憑證、碳費避免效益,可構成可折現現金流,做為授信、保險與投資評估依據。

技術案例:彩繪光電顯示外殼能源化的城市適配性

近期被討論的「彩繪光電」技術提供外殼能源化的完整示例,包括:• 城市景觀接受度高:可客製化色彩、低眩光設計。• 運維效益突出:耐候、降溫、易清潔,並可同步創能。• 合規性完整:SGS/STC 測試,並由 ANAB 認證機構執行 ISO 14064-1/3 查證,使綠電、降載、減排可進入報表。

政策建議:建築 ×碳權×金融的整合藍圖

專家建議政府在公共工程、老屋更新、都市再生、以及淨零建築推動上可採取以下框架:

KPI 設計• 能效/創能• WLC指標• 第三方驗證與資料可追溯• 現金流組成與敏感度分析

契約架構• 將外殼創能、WLC、EOL回收直接寫進RFP• 明確定義 BEMS 資料介接、API與M&V模式• 提供授信、保險、ESG等可用的證據格式

180 天專案落地 • 0–60 天:外殼盤點與可行性分析• 60–120 天:Pilot 建置與 M&V • 120–180 天:多建物擴張與憑證/契約化電力導入

結語:外牆從故事走向報表,城市能源治理進入新階段

專家指出,外牆是都市中最易被忽略、卻最具潛力的能源介面。COP30所帶來的外殼、冷卻、WLC與數位治理4大議題,將使建築物不再只是耗能端,而是具備「創能 ×降載×融資價值」的都市電池。

未來的建築若能在外殼建立可稽核、可驗證、可金融化的架構,將同時達成近零排放、韌性治理與資產回報3大目標,成為城市邁向 COP30 的關鍵推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