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被關稅圈住的天元鼎?兩岸一場我命由我不由「美」的抉擇(下)
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
關稅戰也將增加稅務風險
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後,企業的出口變貴,隨之所帶來的稅務風險也跟著增加。以往企業會選擇在低稅賦國家設立公司,可以避稅又避關稅,像是用「第三地」轉運出口到美國。但是這招現在不見得管用。美國這次課關稅的對象還包括「企鵝島」,使得可以預見的是,美國海關可能會開罰「假轉運」的狀況。而且,各國對離岸利潤課稅也越來越嚴,許多企業不得不重新檢討這類離岸架構,甚至考慮把部分營運搬回實際生產地。
企業也要面臨被查帳的風險。像中國近年就曾針對在中國設廠的台資企業展開稅查,引發外界關注是否有政治因素。而且,中國在3月的時候,對美國光纖產品展開首起反規避調查,藉此展示中美貿易戰下的對等反制能力。美國也是不遑多讓,對於和中國有往來的企業,將更會仔細查帳、查報表,甚至查核企業是否繞道進口中國貨。
對於夾在中美之間的台灣企業來說,不只生意難做,稅務與財務規劃更是一場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踩到紅線、兩頭受罰。
下一個關稅戰火的焦點?
套用「哪吒2」的台詞,「自詡照世明燈,幹的卻是恃強凌弱,禍亂人間的勾當」。美國現以高關稅施壓中國開放市場,希冀改變不公平貿易行為,中國誓言將「戰鬥到底」並決心捍衛自身利益。而這將使得提高中美談判門檻,也會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面對關稅武器化和地緣經濟重構的新常態,台灣企業和政府都需同步提高警覺並採取行動。在好的層面來看,美國的關稅戰旨在針對中國,反而豁免台灣的半導體、AI等高科技產品,某種層面上,這也凸顯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取代的角色。而且,原本在中國的帶工廠可能移出部份產能,台灣廠商或許能承接這些轉單。但是另一方面,半導體與AI產業,是否會成為下一波美國所針對的對象,現在豁免不代表風險不存在。
雖然台灣晶片現被美國豁免關稅,但其他出口品項就沒那麼幸運。美國這次把台灣列為「骯髒15國」(the dirty 15)之一,對台灣產品課徵高達32%關稅,只比越南等幾個國家少一點,讓不少台灣出口商措手不及,未來傳統產業出口至美國的產品的利潤恐將減少。
並且從長遠來看,台灣夾在美中之間的處境依然尷尬。倘若未來美國持續擴大對中國的貿易與科技制裁,甚至逼迫台灣企業選邊站,那麼整條供應鏈可能又要大搬風,是否以與美國「站得多近」、是否協助美國更為偉大作為評估標準?企業恐怕還得面對更困難的抉擇。企業也知道,全球化仍有其價值,但是方向變了,地緣政治與產業政策已是無法忽視的結構性因素,政府可藉此情勢,協助產業升級,建立稅務風險預警系統,協助廠商掌握美中政策變化與潛在衝擊。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國戰會論壇】被關稅圈住的天元鼎?兩岸一場我命由我不由「美」的抉擇(上)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匯流筆陣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