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原遊會邁入第五年 以「保存」為題重現部落沒有冰箱的年代

花東縱管處所舉辦的「縱谷原遊會—部落食樂園」今(2025)年邁入第五年,將於8月29日到31日在富里羅山遊客中心盛大登場,現場集結近40家攤位、保存主題展區、經典復古小遊戲,更規劃一系列免費體驗活動,邀請旅人邊吃邊學,重新品味食物的智慧與土地的記憶。




縱谷原遊會邁入第五年 以「保存」為題重現部落沒有冰箱的年代

歷屆「縱谷原遊會—部落食樂園」總吸引大批遊客參與,現場匯聚美食、手作與表演,宛如夏日嘉年華。圖片來源:花東縱管處


保存是食物的智慧,也是文化的密碼


每年,「縱谷原遊會—部落食樂園」彷彿一場夏日裡的部落盛典。五年來,它不只是市集與表演的聚合,而是一種生活的傳遞,帶領旅人透過食物與手作,貼近部落的文化記憶。今年活動以「保存」為題,從煙燻肉、Mumu飯、醃漬蕗蕎,到竹筍、山蘇的醃製風味,呈現部落族人如何以智慧保存食材,也保存了世代相傳的生活節奏與情感溫度。


花東縱管處處長許宗民回顧活動初衷時表示,「縱谷原遊會」從2021年起辦理,至今已邁入第五年。「我們轄區內有阿美、布農、太魯閣等六大族群、160個部落。這些部落的美食、手工藝與傳統服飾,都是值得被看見的文化資產。透過活動,我們不只是在展示,更是用陪伴的方式,讓部落能自信地把故事說給外界聽。」


他指出,「縱谷原遊會」一開始強調的是文化傳承,但每年都會設定不同主題。今年選擇回到「保存」的核心,因為在沒有冰箱與冷藏的年代,族人必須依靠醃漬、發酵、煙燻等方式留住食物的鮮美,同時也在這些工法裡,凝結了部落的生活智慧。「我們希望讓遊客明白,所謂保存,不只是讓食材延長壽命,更是讓文化的精髓流傳下來。」許宗民說。


「我們希望用食物說部落的故事。」花東縱管處科長羅美齡補充道。她解釋,食物本身就是部落最直白的語言。今年活動特別邀請各部落拿出「看家本領」,從煙燻山豬肉到酸肉湯、阿美族的「喜烙」(發酵醃肉)到小米酒釀,讓旅人一次看見不同族群的保存文化。


「比如煙燻肉,就是利用鹽醃後再以長時間煙燻,脫水後帶有濃郁香氣,不只能直接食用,也能搭配野菜成為佳餚。又如酸肉,族人會加入芋頭粉,經發酵後煮成酸肉湯,入口爽口清新。這些料理背後,都蘊含了部落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創造無限風味。」羅美齡說。她強調,保存的技藝不是停留在過去,而是依然活在部落日常中,成為族人與土地的連結。



縱谷原遊會邁入第五年 以「保存」為題重現部落沒有冰箱的年代

遊客在「mumu廚房」親手體驗醃肉、煙燻等料理工法,重現族人保存食材的智慧。圖片來源:花東縱管處


美食、市集與體驗,保存的不只是味覺


活動的三大場域——「山野獵場」、「mumu廚房」與「美學家屋」,自活動創辦以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體驗空間。今年,保存的主題將在這三個場域延伸開展。


在「山野獵場」,旅人可以實際體驗傳統狩獵技藝:學習射箭、設陷阱,理解在沒有現代獵槍的年代,族人如何憑藉智慧填飽肚子。這不只是遊戲,而是對古老生活方式的親身體驗。


「mumu廚房」則化身料理教室,帶領遊客親手醃肉、製作洗料或煙燻肉。這些工法原本是族人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用來保存食材的方式,如今透過手作,讓人們重新感受技藝背後的文化溫度。


而在「美學家屋」,則能親手編織月桃袋、學習植物染,或將山豬獠牙化為吊飾、項鍊。傳統器物被轉化為生活美學,不僅保存技藝,也讓文化以貼近現代的方式繼續存在。


「我們希望旅人理解,保存不只是食物的保存,也是生活節奏的保存。」許宗民強調。部落食樂園想要傳遞的,是一種緩慢卻踏實的生活方式——在歌謠、器物、食物裡,保存族人與土地的記憶,也保存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溫度。


羅美齡表示,雖然今年強調的是「食物保存」本身,但核心精神仍是透過食物,展現部落文化的厚度與智慧。「從沒有火,到會生火,到後來有冰箱,這一路走來都是部落的生存方式。我們只是透過這場活動,把古老的記憶、食物與文化的傳承,呈現給更多遊客。」



縱谷原遊會邁入第五年 以「保存」為題重現部落沒有冰箱的年代

「山野獵場」實境體驗傳統射箭與設陷阱,讓大小朋友在遊戲中理解部落古老的狩獵文化。圖片來源:花東縱管處


青年創新,讓古老滋味更有新意


除了傳統保存技術,現場還能見到部落青年對料理的再詮釋。羅美齡提到,許多返鄉青年結合在地食材與現代手法,創造出新風味,讓旅人從舌尖體驗「創新中的傳統」。


例如,花蓮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以珍貴的紅糯米為核心,發展出捲餅、冰淇淋等多樣料理,重新演繹這項與布農族小米同等重要的作物。而另一位返鄉青年花子則利用小米酒結合果醬與調酒技巧,將部落農民種植的柚子、檸檬等水果,轉化為各種創意飲品,不僅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也賦予傳統小米酒全新的風貌。


創新的同時,部落長者也在默默守護傳統。位於花蓮的織羅部落,就以「三寶」著稱:葛鬱金、金多兒水與優質稻米「舞米」。當地長者不僅持續種植,更研發餅乾、甜點與禮盒,把部落的味道推向更廣的市場。


「這些努力不只是農業經營,而是部落對文化的守護。」許宗民處長補充,透過活動,遊客能親眼見到傳統作物如何化為餐桌上的驚喜,理解文化保存的真實樣貌。



縱谷原遊會邁入第五年 以「保存」為題重現部落沒有冰箱的年代

花東縱管處處長許宗民表示,活動核心精神在於透過食物與文化傳承,讓「保存」不只是保存食材,更是保存土地與生活智慧。圖片來源:花東縱管處


五年堅持,每年一個新主題


自2019年起,花東縱管處推動「部落食樂園」,透過食物作為入口,讓更多人走進部落文化。2021年正式以嘉年華形式推出「縱谷原遊會—部落食樂園」,至今已走過五年。


處長許宗民回顧表示:「我們一開始只是單一部落的輔導,後來發現應該要讓更多人以嘉年華方式來認識部落文化,於是有了這個活動。」


過去五年,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2021年以「美食初衷」出發,讓大眾知道部落食物不僅好吃,背後更有動人的故事。2022年主題為「涼」,展現部落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如何透過涼拌野菜、月桃編織等方式讓生活清爽。2023年以「神話」為題,串聯各族群的傳說與場域布置,帶領遊客尋找隱藏的神獸與故事。


2024年疫情後,則以「療癒」為核心,讓歌聲、植物與遊戲成為身心的撫慰。今年則回到最本質的「保存」,讓食物與技藝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


五年來,「部落食樂園」也蒐集了許多動人的飲食故事。像是在花蓮玉里織羅部落,長輩回憶起早年物資匱乏的日子,因為缺乏豬肉,族人便發展出以蝸牛取代蛋白質的料理。蝸牛能快炒、能煮湯,也能串燒,成為一代人的「老味道」。


布農族則以「三角石燻肉」最為人知。族人獵得山豬、山羌後,常在山上架設三角石燻台,以鹽醃與煙燻方式保存肉品。這不僅是分食的智慧,也是紀念家族、凝聚親情的重要儀式。如今在部落裡,人們或許已以雞腿替代難得的山豬肉,但背後「分享」的精神依然延續。


另一道來自卑南族的「酸辣湯」,則展現部落在祭典與婚禮中的飲食文化。殺豬後,族人將血液、內臟與米一同熬煮,滋味濃烈而獨特。初見或許驚訝,但入口後才明白這是一道蘊含深厚情感的料理。



縱谷原遊會邁入第五年 以「保存」為題重現部落沒有冰箱的年代

花東縱管處科長羅美齡強調,「我們希望用食物來說部落的故事」,展現部落文化的厚度與情感。圖片來源:花東縱管處


永續觀光的創新實踐


「縱谷原遊會」今年榮獲2025年「永續觀光創新獎」。處長許宗民指出,活動核心精神在於「以在地食材與文化傳承為基礎,讓保存成為永續的實踐」。


他強調,活動不追求一次性的消耗,而是希望帶來持續的效益。「我們不僅保存食材的智慧,也保存文化、工藝、服飾圖騰,甚至雕刻與植物染的技藝。這些成果能登上國際舞台,但更重要的是,它們在部落中得以一代代流傳。」


今年展場布置,便邀請花蓮銅門部落的工藝師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設計雕刻,他同時是部落的解夢師;以及崁頂部落的Ibu(胡郁如),以植物染布料創作視覺裝置。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呈現,更是部落記憶的延續。


過去五年的每一個主題,都不是主辦單位單方面設定,而是與部落討論、共議而來。今年的「保存」,也同樣來自部落的共識。「保存不僅是食物技術,而是讓族人重新找回失落的傳統。」羅美齡舉例,織羅部落已失傳釀小米酒的技術,經活動輔導後,前往台東電光部落重新學習,才得以再現。這樣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承最具體的展現。


活動也見證了許多返鄉青年的努力。例如,來自壽豐的太魯閣族青年阿改,畢業於台大,原本對觀光抱持疑慮,認為會打擾部落生活。但在縱管處的陪伴下,他逐漸找回自我定位,決定透過遊程推動文化保存。


「我們不會強迫青年,而是幫助他們實現心裡真正想保存的文化。」許宗民說。阿改因此結合部落古老考古場域,發展出體驗式遊程,讓遊客親手砍竹子製作竹筒飯,或模擬考古挖掘,理解南島語族起源於花蓮的歷史背景。


「吃一頓竹筒飯,看似簡單,卻包含砍竹、清洗、烘烤到煮食的繁複過程。」羅美齡補充,這樣的體驗讓都市遊客理解,以前族人為了「吃一餐飯」所需的心力,遠比今日多得多。



縱谷原遊會邁入第五年 以「保存」為題重現部落沒有冰箱的年代

往年活動中展出的部落料理,如酸肉湯、紅糯米料理與小米酒,展現「保存」主題下的古老智慧與新意。圖片來源:花東縱管處


亮點與未來:從保存到推廣


展望未來,縱谷原遊會不僅希望持續透過主題推廣部落文化,更計畫打造「百大部落美食」品牌,讓特色料理走進日常餐桌,甚至發展為便當、即食產品,讓更多人認識部落的美味。


保存食材,是智慧;保存文化,是責任;保存土地,是永續。今年的縱谷原遊會,不僅是一場文化嘉年華,更是一段「保存」的旅程。不只是展現,更是邀請——邀請更多人一起走進部落,與族人共同保存、共同生活,讓文化在世代之間持續傳唱。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