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香舖如何延續香火 製香產業的變與不變
面對減香趨勢,老香舖的香火傳承是一個難題。
百年香舖陳振芳的主理人、第四代老闆陳鈺翔,曾覺得香舖又舊又髒,羞於啟齒,如今卻能大方告訴朋友:「我們做的是行天宮的香。」還有態度超然的,老明玉香舖的黃瓊儀,她說,下一代不喜歡香的味道也沒關係,說不定某天會突然開竅。香舖也未必要有人繼承:「隨緣、隨緣。」

台北萬華「老明玉」香舖:做好我們該做的事
梅雨季的台北萬華,人潮不多,老明玉香舖第四代老闆黃瓊儀靜靜的核對訂單。母親坐在對面看電視,一派樸實寧靜。面對減香趨勢,黃瓊儀語氣自然的說,「你說有什麼對策?就是把我們該做的事,好好做好。」
老明玉的香有供應台北天后宮。雖是老香舖,黃瓊儀對香卻沒有過度浪漫的文化念想。老明玉以手工中藥香聞名,包含甘草、肉桂、胡椒、茴香、五香,約有20幾種中藥材混合。中藥香的特色是無需加助燃劑,不易熄滅,香灰也不燙手。

根據古禮,長香拜神明,短香拜祖先。不過黃瓊儀觀察,現代人考慮因素可多了:環境、燃燒時間、香味過敏等種種問題,更多是買短香。她不認為燒香行為會隨著世代更迭式微,有年輕的客人因為興趣、或因為壓力大而點香紓壓,更有在美國讀書的客人來買香,當作生活香燻。
台北大同「陳振芳」香舖:報導說香有害、生意反而更好
「消費者偏好越高級的香,尤其報導說香對人體有害的時候,我們的生意就更好。」台北大同區百年香舖陳振芳第三代老闆陳盈州這麼說。

踏進宛如魔法草藥室的香鋪,滿室暖光輝映。陳盈州解釋,早在90年代中國廉價香品湧入時,他就開始製作高價手工香,推廣「燒少一點、燒好一點」。所謂高級香,即是經繁複工序的手工香。製作手工香時,不像機器製造的「射出香」高壓成型,需加入較多黏粉,常弄得整個空間煙霧瀰漫,香粉在空中流失,材料耗損多,成本也提高。
手工香一天約產100斤,走的是價值導向。射出香密度高,燃燒時間長,因機器擠壓成型,香灰會整段掉落、彈出香爐,容易弄髒佛桌。注重環境整潔的高級客戶因此偏好手工香,陳盈州笑說:「我們做一斤8000塊的香,一天產值80萬,產值是射出機器廠的半個月到兩個月,我們的師傅們走出去都有一股傲氣!」
陳鈺翔接手香舖不過幾年,早已意識到下一個危機不是市場,而是會做香的人越來越少。所幸工廠裡有一位36歲的製香師,陳鈺翔說,他是基督徒,不燒香,卻做得最好。「他把這當成一種技藝,不當宗教用品,就能放心專注去做香。」

台北士林「鄭怡成」香舖:從賣香到開手作課程
傳統香舖轉型開發生活用香,不只是經濟策略,也是一種環保調適。台北天母「鄭怡成香舖」,從日治時期製作鴉片,太祖得神明指示轉型製香,目前傳承至第五代。
外表斯文、年僅39歲的鄭理,是第五代接班人。他對香品知識如數家珍:北部潮濕,為避免發黴,香粉中會添加碳,這是為何北部香的顏色比南部黑。甚至香枝顏色的偏好也有文化差異,客家人偏愛紅色,閩南人喜好黃色。
「這(香)已經不是一個主流的東西。」他話鋒一轉,無奈表示,台北市路上只要有廟會,大家就檢舉抗議。「沒辦法,只好轉型。」現在,香舖平日採預約制開課,開設品香與製香體驗,把香帶離信仰中心,進入日常生活。
鄭怡成香舖開發「香道」的世界,成功吸引許多年輕人報名。鄭理的父親鄭明源,更是全台第一個做小盤香的人。鄭理說,「盤香每圈能燒四小時,後來發現,消費者其實能接受非宗教用途的香品。」

台中龍井「金鍠金紙」:因為我還相信有神
來自中台灣的金鍠金紙,專做神佛用金紙,也經營臉書粉絲專頁、短影音。老闆施議仁的臉書自我介紹上寫著:「咱們不是賣金紙,咱們是注重文化」。
談到7~8年前的減香政策,施議仁表示曾向環保署(今環境部)表示,「你不用禁止我們啦,其實每年燒的就在下降啦」,他認為,會拜的人就會拜,「現在整條巷子只有你在拜拜,你反而是奇怪的人。」
當拜拜的人成了「奇怪的人」,金紙產業變成夕陽產業,為什麼還繼續做這行生意?施議仁說,燒香除了是與神溝通的媒介,更讓信徒受的焦慮、委屈,化作可見的裊裊輕煙,帶來慰藉。「因為我還相信有神。」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鍾依靜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