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靈健康與身體健康中找平衡——安心燒香指南

在減香政策的眾多討論中,環保香成為兼顧信仰與健康的新選擇。環保香尚無官方定義,靠業者各自詮釋。環保香究竟「環保」嗎?從科學來看,環保香有比傳統香安全嗎?




在心靈健康與身體健康中找平衡——安心燒香指南


香帶來心靈的慰藉,卻也掀起污染的波瀾。攝影:賴晁翔


眾說紛紜的環保香


曾有民眾提供環保香給學者檢驗,因為燒環保香感覺起來「沒有那麼多煙塵」。萬華中藥香舖「老明玉」的黃瓊儀也說,「有香客問我們的香有沒有煙,我說有,他們就不買了。」


市面上身分各異的環保香,是無煙還是少煙? 無煙真的有可能嗎?不同香舖看法不一樣。黃瓊儀認為環保香只是「把香做細」,香的直徑約1.1~1.2毫米。士林的「鄭怡成」香舖主理人鄭理則將環保香定義為「粉裹少、直徑小、燃燒快、出煙量低」。他強調,只要有燃燒,就一定有污染,不該誤導民眾環保香無害。台中「金鍠金紙」的施議仁則笑稱環保香是「價格環保」,一包細香從300支增加到800支,一次拜三炷,一包環保香可以拜200~300次。陳振芳香舖則不特別標榜環保香,第四代老闆陳鈺翔說,他們的香品皆送檢SGS,確保不含助燃劑與石灰。


鄭理指出,製香原料八成以上來自中國與東南亞,來源複雜且難以取得源頭認證,即便能出示進口報關單,也難證明原料在當地是否為綠色永續生產。至於「無毒香認證」,他直言,凡是會燃燒的東西,就必然產生微量毒素,關鍵在於是否超標。




在心靈健康與身體健康中找平衡——安心燒香指南


萬華中藥香舖「老明玉」的黃瓊儀認為,環保香只是「把香做細而已」。圖為老明玉做細的香。攝影:李蘇竣


經濟部標檢局回覆《環境資訊中心》稱,應由環境部認定環保標章範圍及規範。目前「國家標準(CNS 15047)」的香品檢測項目以重金屬遷移量與甲醛為主。環境部則表示,目前香品規範以減量為主,環境部持續推動「新紙錢三燒」政策,並與內政部合作,擴大宣導社區、寺廟集中普度、一爐一炷香等環保祭祀理念。


燃香的空污風險


打開台大醫學院的研究室大門,迎面而來的是香氣四溢的乾燥檜木香,辦公室門邊是等身高度的黑色通風管,管道旁邊有手掌大小的智慧空氣品質偵測器,能偵測室內PM2.5、一氧化碳、溫度、濕度數據。


2015年,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及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大成帶著儀器走進龍山寺,在香火鼎盛中監測 PM2.5 數據,40分鐘內平均值高達每立方公尺1360微克,遠超過室內空氣建議標準的35微克,而香爐附近濃度更高。蘇大成坦言,這段研究的起點,是為久居病榻母親度過難關的心願。


另一位走入廟堂的學者,是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副主任龍世俊。她開始研究燃香的空污風險,是單純的學術理由。「我真正拜拜,是從我做香的研究開始。」




在心靈健康與身體健康中找平衡——安心燒香指南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及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大成。攝影:鐘依靜


龍世俊自1999年起推動一系列空污與PM2.5暴露研究,納入監測的對象特別包括過去易被忽略的社區來源,如燃香。她在2022年的論文指出,台灣宮廟燃香的PM2.5數量為越南的3倍;近年研究則發現,環保香燃燒的PM2.5確實有減少,但奈米級微粒的數量反而增加。


龍世俊指出,「本來燃香就是一個緩慢悶燒的現象,所以它並不是明火很快的燒,但是不管是怎麼樣燒,其實都會產生PM2.5,或者是致癌性的多環芳香烴(PAHs)。」




在心靈健康與身體健康中找平衡——安心燒香指南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副主任龍世俊。攝影:賴晁翔



在心靈健康與身體健康中找平衡——安心燒香指南


龍世俊與團隊研發微型感測器,量化日常生活中如宮廟、居家燃香對空氣品質的影響。攝影:賴晁翔


多環芳香烴是常見的環境荷爾蒙。蘇大成並表示,許多香品中的助燃劑、香精、溶劑與木粉等原料,即便尚未燃燒,仍可能成為室內空氣污染的來源。「我們常把一大把香放在佛桌、公媽廳,還沒燒就能聞到香味,這些氣味本身就是氣態的化學成分,早已釋放在空氣中。」他說。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榮建誠補充,香品中的有機分子也可能在空氣中與臭氧產生氧化反應,形成新的化學物質。而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將原本的香氣分子轉化為甲醛、甲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等。至於環保香,榮建誠指出,環保香燒完後還是會有揮發性有機化物和重金屬,「可是它的量就比較不會那麼多」。


榮建誠也提醒,部分業者為減少視覺上的煙霧感,會在香品中添加「抑煙劑」或消香成分。這些化學物質雖能降低可見煙霧,卻可能在高溫下產生未知的二次污染,潛藏健康風險。


龍世俊認為,若經濟部、環境部、香品產業工會三方針對環保香建立一套明確檢測標準與定義,更能幫助民眾清楚選擇香品,將對健康的影響降至最小。



在心靈健康與身體健康中找平衡——安心燒香指南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