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下週開幕 各國當前減碳目標能守住1.5°C升溫界線嗎?
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即將在下週11月10日於巴西登場,各國第三版國家自定貢獻(NDC3.0)陸續交卷,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分析,依目前各國提交的目標,2035年僅可減碳24%,未能達60%,將失守1.5°C升溫界線。
台灣雖非締約方無法正式參與,環境部表示,今年仍和往年一樣,有NGO、智庫至現場交流,今年也特別選出四名青年前往交流,民間智庫則預計在COP30會場舉辦論壇,討論東亞碳定價、能源轉型等議題。

NDC3.0期限逼近 僅65國交卷 涵蓋60%碳排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下週將於巴西貝倫召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4)日舉行「COP30氣候峰會前記者會」,邀請學者解析本次談判的重點趨勢。
《巴黎協定》要求各國在今年底前提出第三版國家自定貢獻(NDC3.0),趙家緯表示,截至10月底提交的65個國家,僅涵蓋全球約36%碳排;中國在3日提交文件,若將中國納入,則涵蓋近60%碳排。目前還在等待歐盟、印度、南韓等排放大國提出。
他強調,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若要守住1.5°C升溫界線,至2035年全球應減碳60%;目前各國提交的NDC3.0,2035年僅可減碳24%。
再生能源成長三倍或未能達標
兩年前的COP28,各國在杜拜完成首次「全球盤點」(GST-1),確立再生能源成長三倍、能源效率提升等目標。趙家緯表示,各國繳交的NDC3.0,正是檢視這些「指定題」是否落實的重要時機,但目前進展仍不如預期。
趙家緯表示,依國際能源總署(IEA)推估,以目前成長趨勢,至2030年再生能源頂多倍增,無法達到三倍目標;零碳電力投資雖從2021年的5.2千億成長至2024年的8.4千億,但2030年前投資還需加倍,才能達到再生能源三倍目標。
此外,在能源效率方面,各國的NDC承諾目前也僅達到2.3%,和COP28年增4%的目標仍有落差。

環境部邀4名青年赴COP30 民間交流多項議題
今年COP30主辦國巴西以「Global Mutirão」為核心主題。環境部將此葡萄牙語譯為「全球共作」;趙家緯表示,民間偏好稱為「全球交工」,意指各國不同部門之間的互助合作,要在地緣政治的「逆風」下,維繫全球氣候談判的動能。
根據媒體報導,美國已宣布不派官方代表前往巴西與會。環境部氣候署組長溫育勇表示,台灣由於非締約方,環境部無法正式與會,過去通常是透過NGO、智庫與其他多元管道,了解國際現況、並參與活動交流。但今年環境部特別甄選出四位30歲以下的青年前往巴西交流,專業涵蓋調適、能源、金融及土地利用等,也有成員為原住民青年。
溫育勇表示,台版的NDC3.0目前正在政院確認中,近期定案後就會上網公開,文件中除了列出減量目標,也說明台灣的碳費、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等政策進展,可作為台灣對外交流的依據。此外,環境部也將依國際格式發布第一份「兩年期透明度報告」(Biennial Transparency Reports,BTR),內容涵蓋減量、調適、國際合作等面向,呈現台灣氣候行動的具體成果。

資金缺口大 COP30將提全球調適目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前發布《2025年調適差距報告:空轉》(2025 Adaptation Gap Report: Running on Empty),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3日公布中文摘譯。
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公共調適資金僅約260億美元,但到了2035年,開發中國家的調適資金需求將達3650億美元,缺口是目前資金的14倍。報告也指出,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國家制定調適計畫,但資金不足、債務型融資比重高,恐造成「調適債務陷阱」。呼籲各國透過混合融資、公司協力、制度創新等方式,縮小資金缺口。
本次COP30也預計通過「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s on Adaptation,GGA),內容包括100項具體指標。
趙家緯指出,台灣即將在2027年前提出新一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2027~2030年),有了GGA,將使台灣調適行動更有具體方向可循。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則指,台灣推動氣候調適行動逾十年,但近期多起極端氣候災害顯示,風險評估和應變仍有不足,資源長期偏重減碳,忽視調適。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顏婉庭則表示,COP28後成立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已開始運作,預計2026年前將投入約2.5億美元,用於支持受氣候災害影響的地區重建,預期本次COP的討論重點,也會放在這筆資金的運用上。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