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減半、香氣提升!抱子甘藍靠改良基因與料理技術美味重生

苦味減半、香氣提升!抱子甘藍靠改良基因與料理技術美味重生

撰文=編輯部

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曾經是許多人童年最不願碰觸的蔬菜之一,其主要原因來自於它獨特的苦味與硫磺氣味。這些苦味的罪魁禍首,是植物內含的一類天然化合物「葡萄糖硫苷(glucosinolates)」。其中一種名為辛寧葡萄糖硫苷(sinigrin)的成分,是造成強烈苦味的主要來源。這些化合物在植物受傷或被加熱時會分解,釋放出硫化物,產生刺鼻且苦澀的味道。這也是許多人印象中抱子甘藍令人抗拒的主要原因。

1990年代,荷蘭的植物科學家開始針對這些苦味成分進行深入研究,透過現代遺傳學技術,識別了哪些葡萄糖硫苷是導致極苦味的主要成分。隨後,種子公司利用這些科學資訊,從傳統的老品系中挑選出低苦味的株系,再與具備高產量與抗病力的品種交配,培育出苦味大幅降低的新型抱子甘藍。

這項基因選育的突破,為日後抱子甘藍風味的改變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如今的新品種,不僅苦味降低,還帶有更明顯的堅果香氣與甘甜味,顛覆了過去「只適合忍受」的負面形象。

農業智慧:初霜後採收讓抱子甘藍更甜更美味

基因改良只是讓抱子甘藍變得好吃的第一步。農業實踐中,收成時機的掌握同樣關鍵。

研究發現,抱子甘藍在經歷過初霜(首次霜降)後,其內部的苦味葡萄糖硫苷會自然分解,甜味和香氣成分隨之提升。霜降的低溫促使芽菜產生更多糖分,降低苦味化合物的濃度。霜降通常發生在每年10月下旬到12月初之間,具體時間視地區而異。

美國加州的Ocean Mist Farms和Spring Valley Farms的農民,依照這一發現調整收成計劃,往往會延遲採摘時間直到霜降之後,確保每一株抱子甘藍都達到最佳的口感與甜度。

不僅如此,這種收成策略還讓抱子甘藍的口感更加緊實,避免了早採帶來的質地鬆散問題,讓消費者拿到手的蔬菜品質更加優秀。

烹飪革命:高溫烤製與焦糖化是成功關鍵

即使有了基因改良與最佳收成時機,如果烹飪方式仍舊停留在傳統的煮或蒸,仍可能激發抱子甘藍中的苦味化合物,使其口感不佳。

近年來,廚師和家庭主婦普遍採用烤箱烘烤、油炸或煎炒等高溫乾熱烹調法。這些方法利用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與糖類的焦糖化作用,將抱子甘藍外層烤得香脆,產生誘人的焦糖香氣。梅納反應是蛋白質與糖發生反應產生褐變與香氣的過程,而焦糖化則是糖在高溫下單獨分解產生甜香風味。同時,使內裡依然保持柔嫩。

此外,烤製過程中的高溫也能破壞部分苦味分子,進一步改善整體口感。

這種「先焯燙(blanch)再烤製(roast)」的兩步驟料理法更是廣受歡迎,焯燙可去除部分苦澀,烤製則提升風味層次。加上搭配培根、蒜末、帕瑪森起司或檸檬汁等佐料,不僅口感豐富多層次,也讓抱子甘藍不再只是配角,而成為餐桌上的明星。

個人口感差異:基因與習慣雙重影響

即使是改良後的抱子甘藍,不同人的味覺反應依然有明顯差異。

有一部分人體內帶有一種叫TAS2R38的苦味受體基因,這種基因會使人對苦味特別敏感,導致這些人吃芽菜仍感到苦味強烈。該基因屬於苦味受體家族,是人體感知特定苦味化合物的關鍵基因之一。反之,沒有這基因或基因表現較弱的人,則能享受到抱子甘藍的甜美與香氣。

此外,年齡的增長也會影響味蕾的敏感度,許多人隨著年紀增長,對苦味的感知會降低,因此中老年人往往更能接受抱子甘藍。

最後,味覺習慣與文化也不容忽視。多次嘗試與好的料理方式能幫助人們克服對抱子甘藍的排斥,讓它成為日常健康飲食的一部分。

科學育種+智慧農藝+烹飪藝術,抱子甘藍煥發新生

過去常被詬病口感苦澀的抱子甘藍,靠著科學家透過基因篩選減少苦味化合物的努力,農民利用霜降收成提升甜味,以及烹飪者採用高溫烤製等技術,成功改寫了「不好吃」的刻板印象。

這些改變讓抱子甘藍不僅營養豐富,更成為了味覺享受與健康飲食的代表。它也證明了科學與美食的完美結合能為傳統食材帶來嶄新的生命力。

如今的抱子甘藍不只是蔬菜,更是時尚餐桌上的美味新星,邀請你重新認識這款曾經被誤解的健康佳餚。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葉黃素含量是青花椰菜的10倍!羽衣甘藍除了預防黃斑部病變還有什麼營養價值?
被喻為天然濃縮綜合維他命!羽衣甘藍為何被稱為「蔬菜之王」?
吃零食又要健康?用蔬菜、羽衣甘藍變身美國健康零嘴

參考資料
The Scientific Reason Why Brussels Sprouts Taste So Much Better Than They Used To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