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不是媽媽的事!研究揭示:影響孩子大腦發展

產後憂鬱不是媽媽的事!研究揭示:影響孩子大腦發展

文/信誼編輯群/改寫自《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〡信誼好好育兒



當孩子出生後,爸爸媽媽的生活節奏瞬間被改變。從夜間哺乳到情緒起伏,育兒路上不只是體力的挑戰,更是心理層面的考驗。但是,爸媽你們知道嗎?母親的情緒不只影響自己,還影響著孩子的大腦發展。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團隊的研究揭示,媽媽的情緒攸關幼兒大腦「執行功能」發展正向還是負向,而爸爸的支持,更是媽媽育兒路上的情緒緩衝劑,成為能深刻影響孩子執行功能發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什麼是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情緒(postpartum depressive mood)是指產後婦女在適應母親角色過程中,因為時間短暫而混亂,加上自己或他人的期待而發生的憂鬱情緒。近年來,臺灣婦女產後憂鬱情緒的發生率約為18.8%。產後憂鬱情緒常有慢性且再復發的傾向,與短暫、能自行緩解的「產後沮喪」(postpartum
blues)不同。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團隊蒐集幼兒12個月、24個月和36個月的資料,並請媽媽勾選在這孩子出生後「感覺悲傷、憂鬱、憂愁和不快樂」的頻率,數值越高,表示媽媽出現憂鬱情緒的頻率越高。這段期間是幼兒成長、變化最快速的階段,媽媽需要回應他不斷改變與發展上的需求,非常不容易。因此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出現憂鬱情緒的頻率會逐漸上升。





執行功能,幼兒發展重要的基礎



近年來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嬰幼兒出生以後,大腦就忙著收集生活周遭的訊息,幫助他認識所處的環境;在3至5歲之間,幼兒會快速發展出「執行功能」。執行功能是處理生活事務的基本技能,包括情緒調節、注意力、衝動控制(抑制一時興起的念頭,專注於手上任務)、工作記憶(如炒菜時需要記得是否已經加過鹽)和心智彈性(戶外穿球鞋,入室內換穿室內拖鞋)等,對於幼兒學習、就學準備及後來的人生發展,都相當的重要。





媽媽產後憂鬱情緒,如何影響孩子的執行功能?



但KIT團隊發現,母親的情緒與孩子在3歲大時的執行功能有顯著相關,也就是,當母親較常出現憂鬱情緒,對幼兒的執行功能發展不利;相反的,如果媽媽的憂鬱情緒在產後三年逐漸降低,幼兒執行功能就會正向發展。那麼,有什麼因素能居中調節媽媽的憂鬱情緒,避免對孩子的執行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呢?





婚姻滿意度,媽媽情緒的緩衝劑



由於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責任,KIT團隊認為,媽媽是否滿意爸爸在婚姻中的整體表現,可能會是影響因素之一。深入探討發現,媽媽的婚姻滿意度確實與孩子執行功能有正向的相關。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當媽媽的婚姻滿意度增加,憂鬱情緒對孩子執行功能的負向影響就會減弱;相反的,婚姻滿意度降低,憂鬱情緒的負向影響就會變強。





育兒路上需要夫妻同心,分工合作



此KIT研究結果有三項發現可以與父母分享。首先,媽媽的憂鬱情緒,在幼兒1歲到3歲之間有上升的趨勢,顯示媽媽們在生兒育女時的情緒是變動的,也需要持續被關注。其次,媽媽產後三年的憂鬱情緒軌跡對於3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存在著負面的關連。第三,媽媽的婚姻滿意度可以調節產後憂鬱情緒的負面影響。可見面對家務與幼兒照護,的確是需要爸爸在育兒上展現「好夥伴」的支持。





在小家庭居多的現代社會結構下,夫妻共同育兒是必然的趨勢。建議爸爸給予媽媽充足的情感性與工具性的支持(如帶小孩和做家事),不僅可以分擔媽媽的情緒壓力,促進美好的婚姻關係,還可以促進幼兒的執行功能發展,一舉數得喔!





延伸閱讀~



國際大師與父母對談,全面啟動孩子的「執行功能」



https://bit.ly/46tXLwa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