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溢流 鳳林光電砍樹種電應再三思!/許耀升

花蓮馬太鞍溢流 鳳林光電砍樹種電應再三思!/許耀升

許耀升( 馳品設計執行長)

在強颱樺加沙挾帶的豪雨威脅下,台灣花蓮縣的馬太鞍溪上游之堰塞湖,在9月23日還是發生了壩頂溢流事件,為何說「還是」?因為即使在8月13日的政黨協商時早已對中央提出警告,政府方面也僅是提出加強監測,依舊毫無強力作為。農業部長亦說了:除非下很大很大的雨,否則並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於是馬太鞍堰塞湖的危機就這樣被一語帶過了。

而導致這次溢流如此嚴重的最大原因,主要在於它是泥流式的溢流。因為花蓮的馬太鞍溪之堰塞湖是由長期土石崩塌所形成的,壩體極其鬆散且缺乏人工水庫的防洪設計,這次樺加沙颱風所帶來的集中豪雨使湖水快速上升,壓力全集中在壩頂與脆弱區域部份,容易發生溢堤現象並逐步侵蝕到壩體,最終造成土石流式下洩,其中所釋放出超過 6000 萬噸的水量,更是與周圍沙土摻成了將近9100萬噸的泥流,大量洪峰泥流之直衝下游聚落,這完全使得當地居民跟防災機構根本都來不及去反應。

專家指出,天然的堰塞湖若缺乏安全之溢洪道去導引,當水量一旦無法控制,不僅會沖毀掉沿途橋梁與道路,也會造成大面積範圍洪患淹水。這種天然地形風險在國外及台灣山區並不少見,未來若還是未能持續監測與改善其應變機制,溢流災害恐將會一再上演,再加上地面的土質風化嚴重或是人為上的林地排水不良情形,光復鄉再發生大規模泥流潰堤之機率仍是會有進一步去提升的可能性。

但問題是,為何馬太鞍溪上游會有著長期土石崩塌的情形?

對於爆發光復鄉洪災溢流事件所造成的人民傷亡,我們需要哀悼及幫助,但更該多多反思的是,其實在花蓮地區,近期都能看見光復周遭市區與部落皆有大肆興建農地種電的設施。這種農電共生上的政策,最令人擔心的是:

一、首先台灣東部本身就有日照先天不足的情形。為了農電共生,大量減少的農地、果園及周圍一併被清除掉的樹木林地,都會使山林之間的水土更難以去保持,容易造成其土質流失。也許在陽光普照的台灣中南部,砍掉的樹還能馬上再長出來,但對於花蓮東部一帶的林地而言,面對多颱風、多地震又陽光稀少的苛刻環境而言,要能夠長到能深入土壤能減少土石流災害的等級,對一棵樹而言,真的太難了。

二、太陽能發電廠會使熱島效應發生。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所(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在研究中指出,太陽能發電廠與附近周圍的溫度相比,太陽能發電站的溫度會比附近還高出3至4度,這會引發出熱島效應。所謂的「熱島」,就是光電衍生的熱廢能會阻礙到當地鋒面的形成,太陽能板所產生的熱傳導被釋放到周圍環境,不但對地區的降雨不利,也使周圍的氣候變得更極端!而極端的強降雨情形,會使該地區的土質更為潮濕鬆軟較易坍崩,但到高溫乾旱時期又容易使林地大量枯萎死去,而這只會更加速了當地山區林相更為稀疏薄弱情形,自然會有長期土石塌落的情況發生。

根據立委陳椒華辦公室揭露,目前花蓮的光電開發熱區,除了私人土地所去自行發展的農電面積佔到了437公頃左右,由光電業者取得於臨近光復鄉的鳳林之國有財產署及台糖合作意向書,整合開發鳳林鎮之土地已達到1735公頃,幾乎是佔掉整個鎮的總面積近六分之一。目前除了生豐一號的66公頃光電場早就完工併網發電外,最新接力的是由台糖與力暘、中美晶兩案合計開發307公頃的光電案正在進行中,其後也還有30多個大型案場已經在等候著整合開發。

因為相中鳳林鎮人口稀少,卻擁有大片面積土地,而且產權還單一,幾乎都是國產署或台糖國有地,加上還有大型變電所在內,完全可以讓光電業者減輕日後投資輸配電設施方面的成本,在中央主導的政策壓力下,光電案通過恐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鳳林鎮是遊客從花蓮市經壽豐南下花東縱谷面臨的第一個大城鎮,由於鳳林的光電開發清一色皆為地面型光電,其光電建蔽率可在八成以上,因此若以台灣光電鋪設密度而言,其開發強度甚至會比台灣西部光電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地方。

但愛因斯坦說過,當太陽能板吸收了光子的能量時會激發出光電子,但產生光電子的能量來源僅只與光的「頻率」有關。太陽能光電板的系統,只能單純吸取陽光裏的300到1100奈米光子波段來產生電能,但不吸收其它波段的紅外線熱能來轉為能量。在依存模式裡,能量僅只能在質量上去運動作功,不管是光、電和熱還是射線,都需要粒子作載子才能傳送,所有能量在運動過程中若沒有介質載體的話,那能量就不會轉移。所以當地大量架設的太陽能光電板由於只會吸收光但並不吸熱,因此在長年累月下所積累的熱廢能,只會全數地轉移至空氣中為大氣層所吸收,造成當地極端氣候的表現,熱能並不會自我消失。

筆者無意以此來指責花蓮光電發展也可能是造成馬太鞍堰塞湖溢堤泥流暴漲的諸多原因之一。只是想請讀者能夠先好好去思考,在花東縱谷這麼狹小的土地上去過度開發1735公頃的光電面積,就是代表著會有將近1735公頃的樹林同時要砍除種電,這會對包含花蓮光復鄉在內的山林區域造成多少的水土流失問題,甚至容易好發土石流泛濫情形。

如果說因為丹娜絲颱風重創到台灣的南部光電場,才使很多台灣人警覺到台灣島嶼或許不適合發展地面光電的話。

那花蓮更是百倍於其它的縣市更不適合發展光電,花蓮多颱風多地震的不利環境,是要怎麼克服每年強烈颱風侵襲下一堆光電板血滴子到處飛的情景?或地震災後坍塌光電板建築下,救災人員如何在避免遭遇光電型火災及觸電的風險下,前去救出受害的人民?論及光電對花蓮該地的生態環境之衝擊,其實恐怕還會比中南部縣市產生的災害性還更為嚴竣許多。

想要阻止馬太鞍是否再度發生溢流的問題不如先停止環境上的急劇惡化才是首要之急。網上很多人指責,如果政府能學國外的經驗,先行將上游之堰塞湖用炸藥炸了不就沒事?亦或反檢討光復鄉居民,若早在24年前桃芝颱風期間發生土石流災難時先全部撤村,不再回來,不就不會有現在如此的死傷情況?但如果真的大家有這麼未卜先知的話,怎麼不如先去好好守護住那些生長不易的山林,多多涵養土地讓綠林生態更加茁壯,一個健康的山林環境自然就會去穩固土地,使土石流崩塌的危機減弱。這樣即使再遇到了強颱挾帶的豪雨下爆發了溢流災情,繁盛的綠地林相也自會幫忙抵擋水患的衝擊,鎖住每一分的土壤使土石泥流會發生的災情降到最低,這樣才應該是最完美結局吧。(圖片翻攝畫面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