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會晤:俄烏衝突的新轉折?/羅登廉

布達佩斯會晤:俄烏衝突的新轉折?/羅登廉

羅登廉

10月 16日,川普在社群媒體上宣布,他與普丁進行了長時間通話,並計劃在布達佩斯舉行面對面會晤,主要討論結束俄烏衝突及俄美貿易等議題。這消息,像是一場帶著不確定性的和平試探,瞬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兩個多小時的通話被川普定義為“富有成效”,但普丁只說“支持會晤提議”,雙方的表述像隔著一層紗,模糊卻又透著一絲默契。以往美俄領導人會面,要麼帶著明確的協議草案,要麼抱著針鋒相對的立場,可這次不一樣,連美方代表團由魯比奧率領都成了亮點,彷彿大家都在刻意放慢節奏,不願給這場會面預設更美好的結局。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一句“我們準備好了”,透著東道主的坦然,也藏著幾分微妙。這些年,匈牙利在對俄態度上一直和歐盟有些“不同步”,這次成為美俄領導人會晤的選址,未必是偶然。對川普來說,避開華盛頓或莫斯科的政治壓力,在布達佩斯這樣一個相對中立的地方談,少了些束縛;對普丁而言,在歐盟國家裡,匈牙利的氛圍至少不會讓對話一開始就充滿對抗性。這座城市,無意間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緩衝帶」。

更有意思的是時間軸的巧合。川普前腳剛和普丁通完電話,後腳就要在白宮接見澤連斯基。從川普一系列舉動來看,他似乎在試圖扮演一個「和平締造者」的角色。一方面,他考慮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巡航飛彈,對俄羅斯形成威懾,預計讓烏克蘭「贏回全部領土」;另一方面,又積極與普丁溝通,試圖推動和談。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背後或許有著川普自己的政治考量。一邊是烏克蘭的戰場需求,一邊是美俄的和平試探,這兩場接連的會面,像天平的兩端,考驗著川普如何平衡。

再往回看,阿拉斯加的會晤沒達成任何協議,俄烏停火談判也陷在僵局裡,現在突然要在布達佩斯再試一次,多少帶著點「破局」的意味。對美國來說,持續援烏消耗很大,能透過對話緩和局勢,也是減輕負擔;對俄羅斯而言,長期衝突帶來的壓力也需要一個釋放口,和美國直接溝通,比隔著烏克蘭談判更直接。

只是這場會面的不確定性太多。沒有日期,意味著雙方還在觀察彼此的態度;沒有明確議程,說明在「結束衝突」這個核心議題裡,還有些沒談攏的細節。川普想讓普丁和澤連斯基直接談,可普丁目前只願和他對話,這中間的差距,不是一次會晤就能彌補的。更別說“戰斧”導彈的爭議還沒平息,俄美貿易的重啟也需要跨越重重障礙,而布達佩斯的會面,更像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終點”。

或許,這場沒有議程表的會晤,正是當前局勢下最務實的選擇。少了些形式上的束縛,反而讓對話更坦誠。畢竟,俄烏衝突拖得越久,對雙方都不利。布達佩斯的秋天,或許會見證一次不一樣的美俄對話,即不追求完美的協議,只希望能為停滯的和平進程,撬開一道小小的縫隙。至於最終能走多遠,還要看雙方能不能釋放對抗的力量,真正把「結束衝突」從口號,變成一步步能落地的行動。

總之,川普與普丁在布達佩斯的會晤充滿變數。雖然雙方都表達了積極的態度,但要真正實現俄烏衝突的和平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際社會都在拭目以待,希望這次會晤能有實質成果,為飽受戰火之苦的俄烏人民帶來和平的曙光。但無論結果如何,美俄之間的博弈都將持續下去,而這場博弈也將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局勢。

(羅登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報紙編輯,自由撰稿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