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外溢」效應:美國制裁如何催生中俄能源軸心,重繪東北亞地緣版圖?/魯云襄

魯云襄(戰略智庫研究員)
隨著美國加強對俄羅斯能源的制裁,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市場出現新一輪結構性調整。根據 國際能源署(IEA)統計,俄羅斯 LNG 出口量約占全球市場的 8%。表面上,制裁旨在打擊莫斯科的能源收入,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卻出現「反向外溢效應」,歐洲與日本受限於替代成本上升,而中國大陸則因低價購買俄氣而成為主要受益者。此趨勢不僅改變區域能源流向,確立新的能源地緣輪廓。
根據船舶追蹤機構克卜勒(Kpler)數據,今年以來,中方已接收至少十艘載運俄方「北極2號」項目 LNG 的船舶,主要停靠於廣西北海港。該專案自 2023 年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後,歐美企業全面撤出,貨源陷入滯銷。中方以較低價格接收此批能源,並透過內部管網分配至華南與長三角地區。由於美國尚未對中國大陸採取二級制裁措施,俄氣得以在「有限合規」範圍內持續流入。
進入2025年上半年,俄國 LNG 出口整體面臨挑戰,1 – 6 月出口量較前年同期有所波動,受制裁影響而呈現不穩定趨勢;然而,中國大陸進口俄 LNG 的份額持續增長,第一批北極液化天然氣2號(Arctic LNG 2)氣體交付於上半年開始抵達,象徵性意義大於實質供應量。
這一現象首先對東北亞能源安全鏈產生明顯牽動。日本在薩哈林項目仍維持部分持股,但政治壓力迫使其逐步轉向澳洲與中東採購。韓國則擴大自美國的 LNG 進口,相較 2023 年增長約 10%,達到約 5.6 百萬噸。相較之下,俄中能源合作呈現高度穩定,透過陸上管道與北極航線的組合,構築出「大陸穩供」體系;美、日、韓則形成依賴海上運輸的「外延鏈」。
這種分化使東北亞出現明確的能源結構邊界:西側為資源輸出同盟,東側為進口依賴聯盟。台灣雖非直接參與者,但其 LNG 價格及海上運輸安全亦將受此波動間接影響。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上半年,美國與英國相繼推出新制裁措施,包括針對俄油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盧克石油(Lukoil)的措施,以及英國對中國大陸北海終端的制裁,試圖阻斷 Arctic LNG 2 的貿易途徑,但俄中貿易仍未受顯著影響。
其次,中國大陸的角色,正從單純買家轉向區域能源中介者。根據中方海關統計與 IEA 數據,在 2024 年下半年開始部分再出口俄羅斯來源 LNG,以現貨形式轉售南亞與東南亞市場。這種「再液化—轉售」模式並非違規行為,但事實上已使中國大陸在區域能源交易中,取得次級定價權。當俄羅斯為避開制裁而折價出售時,中方能源企業藉由價格差吸收利潤,形成一種合法化的「套利緩衝」。從市場運作觀之,這強化其對周邊國家的能源槓桿,也提升其在供應鏈中的定價主導權。2025年上半年,俄中透過西伯利亞力量2號(Power of Siberia 2)管道協議的推進,進一步鞏固聯盟,但據公開數據顯示,俄國總 LNG 出口 1 – 10 月下降 3.4%,反映制裁的持續壓力。
更長遠的變化在於北極通道的地緣政治化。俄羅斯的北極 LNG 項目與亞馬爾、吉丹等氣田皆依賴北極海航線輸出。隨氣候變化與破冰船技術成熟,北極航道使用期延長,俄中雙方正積極推動以北極航線為主軸的能源走廊。中國大陸自 2018 年提出「冰上絲綢之路」構想後,逐步參與俄北極地區基礎設施投資。若此航道常態化,將顯著縮短歐亞能源運距,降低傳統印太海上航線的壟斷地位。
對日本而言,北極航線一旦成熟,東亞在全球能源貿易中的中轉角色可能被邊緣化。然而,此聯盟亦伴隨風險:中國大陸對俄能源依賴度上升至總進口約 20%,可能放大地緣政治衝突的影響,如南海地區緊張或全球供應鏈斷裂;同時,俄基礎設施不發達,限制其作為中國大陸重大衝突中能源生命線的能力。
綜觀上述三項趨勢,俄中能源聯盟的深化並非短期市場現象,而是制裁推動下的結構重組。中國大陸在此過程中獲得低價能源、形成中介利潤,並在北極戰略布局上取得前置優勢;美日韓雖維持與美國供應鏈的一體化,但代價是能源安全彈性下降與成本上升。這場看似「懲罰俄羅斯」的經濟戰,已然奠定東北亞新的能源地緣版圖,並為區域戰略穩定埋下新的不確定性。
而此現象,亦值得觀察其對能源治理與區域合作機制的後續影響。儘管聯盟帶來益處,但依賴差距(俄國對中國大陸依賴更大)及潛在地緣風險,可能在 2025 年下半年放大,如美國持續施壓中國大陸斷開俄連接,或俄烏衝突持續導致供應中斷。如何在能源安全與地緣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東北亞政策社群,共同面臨的長期課題。(照片翻攝示意圖)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