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毆打92歲老母被刑拘,不只是罪有應得/羅登廉

男子毆打92歲老母被刑拘,不只是罪有應得/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文藝評論)

當刷到常州(江蘇省常州市)男子毆打92歲母親那則影片時(見圖),不禁心裡發緊。 50多歲的楊某中,對著92歲的老母親抬手就打,老人抱頭躲避還被追著摁倒,而他轉身就能若無其事地回到桌邊吃東西。這一幕讓人脊背發涼,更讓人想不通,是什麼讓血緣親情變得如此涼薄。

50歲該知天命,該懂得感恩與敬畏。母親的皺紋裡藏著子女的成長軌跡,母親的蹣跚步伐裡載著曾經的含辛茹苦。毆打母親,打的不僅是一位老人的身體,更是為人子女的良知,是社會最基本的公序良俗。如今,楊某中被依法刑拘,輿論一片叫好,說他罪有應得。但在這理所當然的懲罰之外,還有些更深層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沒人能為暴力找藉口。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早就明確禁止虐待老年人,反家庭暴力法也把家庭成員間的毆打納入規制。 92歲的老人,身體早已脆弱不堪,別說拳頭相加,就算是輕微的推擠都可能造成嚴重傷害。楊某中身為兒子,不但沒盡到贍養義務,反而對生養自己的母親施暴,法律的製裁是他必須承受的後果,這一點毫無爭議。

但拋開純粹的道德譴責,我們必須看到這起事件背後有可能的現實困境。現在很多中年子女正處在最艱難的階段,上有高齡父母要照料,下有子女要撫養,自身可能還面臨工作壓力和健康下滑的問題。有數據顯示,如今贍養老人常常超越一般子女的能力範疇,經濟負擔、精力消耗、專業照護知識的缺乏,讓不少家庭在長期照顧中逐漸耗盡耐心。楊某中或許也面臨這樣的困境,日復一日的瑣碎照料磨掉了親情,生活壓力找不到出口,最後把拳頭揮向了最無力反抗的母親。

但即便是這樣也不能突破底線。法律早就考慮到子女可能面臨的困難,明確規定子女無經濟能力時,可透過精神慰藉、生活照顧等方式履行義務,也可以申請社會救助或由其他有能力的親屬分擔責任。楊某中完全可以尋求協助,而不是選擇暴力。地方政府和婦聯事後上門關愛,說明社會支持是存在的,但可能沒能在事前觸達這個困境中的家庭。這提醒我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還需要更完善,社區的幫助機制應該更主動,不能等悲劇發生了才介入。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類家暴案件往往不是突然發生的。可能是長期累積的矛盾,可能是世代溝通的失效,也可能是照顧壓力的集中爆發。楊某中毆打母親的決絕和事後的漠然,背後或許藏著多年的積怨。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在強調子女贍養義務的同時,是不是也該關注家庭成員間的情感疏導,是不是該為照顧者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和喘息空間。

楊某中的刑拘是對這起暴力事件的回應,但要避免類似悲劇,還需要更多行動。對子女來說,要守住為人子女的底線,再難也不能傷害父母;對社會來說,要完善養老支持體系,讓照顧老人不再是單一家庭的孤軍奮戰;對社區和相關部門來說,要建立更靈敏的發現機制,及時為困境家庭提供幫助。

贍養老人從來不是簡單的法律義務,更是文明社會的底色。楊某中的行為理應受到懲罰,但這起事件更該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在養老問題上的不足。只有家庭盡責、社會助力、制度兜底,才能讓每個老人都能被溫柔對待,讓每個子女都能在贍養路上不那麼艱難,這樣的悲劇才不會再重演。

願每個老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願每個子女都能記得,自己也曾是母親捧在手心的寶貝!(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