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事/茶香與金針花在東台灣小瑞士共舞

[周刊王CTWANT] 提到花蓮的茶產業,許多人一定先想到以天鶴茶、蜜香紅茶或柚香茶聞名的瑞穗鄉,其實玉里鎮與富里鄉也有優質的茶葉種植。而更多人提到赤柯山或六十石山,也只會想到金晃晃的金針花;卻很少人知道,二者也有綠浪推湧的茶園:其中六十石山茶園面積約15公頃,赤柯山約30公頃,與金針、油菊同為當地三大經濟作物,且皆為花蓮縣最引以為傲的「無毒農業」。只是由於金針花季的名氣太大,反而掩蓋了茶葉的光芒罷了。

說來慚愧,身為土身土長的花蓮人,我卻一直到2004年以後,多次帶領「宜蘭花蓮數位機會中心」(DOC)學員教授進階攝影課程,以「地方特色產業、農特產品攝影」為主題,才有機緣深入花蓮兩大金針產區,並瞭解當地的茶產業概況。
而每次都在我逐一說明當日所需白平衡、ISO、快門速度,以及近景、遠景、特寫不同的構圖與光圈變化等注意事項後,學員就迫不及待地大展身手,從尋找金晃晃大畫面拍攝位置開始,到半山腰聚落農婦採摘青綠尚未開花的金針,再往較低的山丘,茶園就錯落在黃金花海之中,為鏡頭內的感動劃下金色浪漫的句點。

號稱「小瑞士」的富里鄉六十石山不僅洋溢歐洲風情,金針花田規模也較大,並與當地沃綠簇簇的茶園相互輝映。而玉里鎮的赤柯山,至今仍保留了在古厝屋頂上曬金針的景象,特寫畫面讓人驚豔,茶園也較為密集,儘管規模較小,在地農民卻多能利用波濤起伏的不同地貌,打造出各自的特色,洋溢無比夢幻的田園風情更令人深深沈醉。

赤柯山與六十石山的海拔約在800至1200公尺之間,二者分別以以「赤科山高山茶」與「秀姑巒溪高山茶」之名對外行銷,目前則統稱「花蓮高山茶」,種植茶樹以金萱、青心烏龍為多,也有少量翠玉。兩個茶區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二者皆為目前台灣唯一屬於「海岸山脈」背海面的「縱谷茶區」,與其他茶區皆屬於「中央山脈」系全然不同,包括台灣西部所有茶區,以及相距不遠的瑞穗鄉舞鶴與鶴岡茶區,都屬中央山脈系。

六十石山茶每年自4月至11月中,共採收四次,皆以手採方式產製半球型烏龍茶,近年也在夏季生產東台灣最夯的蜜香紅茶。當地耆老表示:由於金針的收成在夏天,與採茶時間不致衝突,種茶也可作為填補金針的農閒之用。目前茶葉銷售管道除了跟富里鄉農會、花蓮市農會等單位合作外,也透過產銷班建立的「六十石山」品牌自產自銷,並在每年金針花季上場時,直接售予蜂擁而至的遊客。

「赤柯山」地名源於日據時期,日本人在此大量砍伐赤柯木做為槍托而來,只是今天滿山的赤柯樹林早已為金針花田與茶葉所取代。種茶則始於八○年代末期,茶園位置多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坡地上,經年雲霧盤繞、水氣豐厚的冷涼氣候,加上年平均溼度較高,提供了茶樹絕佳的生長環境,讓茶葉品質皆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當地茶農表示,「無毒」可不是隨便說了算的,有機方式種植難度相對較高,往往茶樹一長出嫩芽,茶菁就會遭到無情的蟲吻,因此製作出的成茶相對稀少。採收茶菁後,必須經過日光萎凋、靜置、手工攪拌、滾筒機器攪拌、殺青、初乾、揉捻、熱團揉等工序,製成毛茶後再以手工炭焙製成半球型的高山茶。

現任行政院農業部茶及飲料改良場任秘書、多年前在台東分場場長任內的吳聲舜說,海岸山脈高山茶區所種植的金萱,「奶香」比起其他茶區要來得明顯,堪稱赤柯山與六十石山兩地茶葉最優勢特色。

每年八月下旬至九月底,就是兩地金針花盛開的季節,地方政府為開拓觀光資源,每甲地特別補助十萬元,讓農民留下一整片的金針不採,讓它們開滿金晃晃色的花海,果然吸引了大批觀光客上山賞花,儘管犧牲了小部分的經濟效益,卻使得當地的民宿、以金針大餐為號召的餐廳,以及所有金針相關的農特產,包括茶葉、油菊,甚至赤柯山麓的高寮火龍果等,都有了強烈賣點。

赤柯山種植的「小油菊」,又稱野菊,屬中海拔台灣原生種,不僅香氣濃郁、耐泡,據說清毒解熱的功能也較其他品種菊花更具效果。當地農民說,油菊在深秋時節撒種,冬春時節花兒盛開時採收,經過低溫烘乾,維持油菊原色原味,絕對清新甘美。不僅可搭配枸杞、甜菊、薄荷沖泡飲用,還可入菜煮雞湯或入藥,堪稱養顏消暑的花茶聖品了。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