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別讓辯解取代領導──陷入防衛迴圈的鄭麗文主席請帶領全黨前進吧!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還真不是要批評鄭麗文,實在是她自己怎麼老是陷入爭議的泥淖,讓全黨焦慮不已呢!如果她自己惹來的爭議可以消停,我可以悶不吭聲;如果不是為了中國國民黨好,誰又願意做一隻烏鴉呢?
鄭麗文主席上任以來的每一個言行,都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牽動整個政黨命脈的象徵。她的一句話、一個行程,外界都在看,黨內也在看。這不是苛責,而是現實。
短短上任兩週,鄭主席的幾個行程與發言接連成為輿論焦點。最受爭議的,莫過於她以黨主席身分出席馬場町的所謂白色恐怖秋祭慰靈活動。這場追思會的主辦方強調「紀念吳石精神」,然而吳石正是中共情報系統的重要幹部,其任務之一就是要瓦解國民黨、推翻中華民國。鄭主席出席活動,固然可被視為以包容之姿面對歷史,但在政治象徵上,卻讓人難以分辨國民黨究竟在紀念什麼、立場何在。這樣的模糊訊號,不僅動搖了支持者,也讓外界質疑國民黨是否還握有價值坐標。
隨著,鄭麗文的五度「變身」,從不知有祭拜吳石,到不是祭拜共諜,又變為是為了和解、再呼籲各界放下仇恨,最後「終於」找到「拆穿民進黨多年謊言」這個可以攻擊政敵的理由,但,這又是哪門子「和解」呢?
而在更早之前,她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表示「普丁不是獨裁者」、「中國大陸沒有要將台灣香港化」,這些說法或許出於個人觀察,但在國際情勢與輿論敏感的時刻,極容易被放大解讀。特別是「香港化」這個議題,對台灣社會而言,是安全與自由的底線焦慮。當這些言論與馬場町事件相繫,國民黨整體的形象更顯混亂。
然而,真正的危機不在於爭議本身,而在於鄭主席似乎逐漸陷入「回應與防衛的迴圈」。新上任的黨主席本應設定議題、引領方向,但當所有焦點都圍繞在澄清、解釋與反駁之間,政黨的節奏就會被動化,領導威信也會被稀釋。鄭麗文現在不再是名嘴鄭麗文,而是中國國民黨的主席。她必須認清自己的角色:黨主席的任務是凝聚力量、整合路線、帶領團隊,而不是陷入輿論泥沼。名嘴靠話題生存,主席必須靠行動立威。
上任後,未循往例前往總理孫中山先生、總裁蔣中正先生與前主席蔣經國先生靈寢致祭,也讓黨內感到失落。這些儀節不是形式,而是傳承的象徵,是宣示「新主席承接歷史使命」的必要儀式。國父誕辰一百六十週年,選擇在黨中央舉行紀念,而非前往國父紀念館致敬,也讓外界感受到國民黨與中華民國象徵體系的距離。這些細節本可成為展現信念的機會,如今卻成了困惑的來源。
鄭麗文在選舉期間強調要做一位「走動的黨主席」,但上任兩週以來,地方仍期待看到她的身影。2026年選舉提名期實際上只剩不到一年,國民黨若再陷於解釋與反應的被動狀態,基層士氣將難以凝聚。此刻,黨最需要的不是更多話語,而是具體的行動。
中國國民黨是百年政黨,承載的不只是歷史榮光,也有時代責任。黨主席若能及時走出防衛與回應的旋渦,以團結、理性、中道的姿態重新掌握主動,黨的能量仍可復甦。但若繼續困在自設的言語陷阱裡,讓爭議取代行動、讓防衛取代領導,那不只是個人的困境,更是整個政黨的重傷。
國民黨不能再輸,也輸不起。鄭麗文主席,妳已經不再是電視辯論場上的名嘴,而是要帶領百年政黨走出泥濘的掌舵者。黨員與社會都在等著看到妳的行動,不是要挑剔妳,而是因為大家仍然相信,這個黨,還值得被救回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鄭麗文不是去和解,而是補上民進黨敘事的最後一塊拼圖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何啟聖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