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慈院「浮腳筋」衛教講座 認識靜脈曲張治療新趨勢




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是一種腿部的常見疾病。根據統計,發生率在女性約為25-33%,男性則為10-20%,症狀上通常會引發腫脹、痠痛、抽筋,嚴重時甚至產生潰爛或感染。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靜脈曲張的成因、症狀與治療方式,台北慈濟醫院於10月23日上午舉辦「浮腳筋」衛教講座,邀請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主講,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影片分享,帶領民眾認識靜脈曲張及新式微創療法,現場座無虛席。


正常情況下,靜脈負責將血液從全身送回心臟,下肢靜脈血管內含有靜脈瓣膜,能防止血液發生逆流,但若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導致瓣膜擠壓變形,就會導致血液逆流和在靜脈中淤積,使靜脈擴張、變粗而形成靜脈曲張。徐展陽醫師指出,靜脈曲張常見於久站工作者、久坐上班族及懷孕、肥胖族群。依外觀與症狀可分為六期,從初期的蜘蛛網狀血管,到中期的靜脈浮起、水腫、痠麻,乃至後期的皮膚變色、硬化與潰瘍。若未及早治療,容易反覆感染,嚴重更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影響生活。





靜脈曲張在初期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但若經下肢靜脈超音波評估為中、後期,過去多採傳統剝除手術或高位結紮方式,將變形靜脈取出,然而這種方式不僅傷口較大,恢復時間也較長。而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治療已走向微創與精準化。徐展陽醫師指出,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包括「微創雷射灼燒」與「微創閉合凝膠注射」,前者利用針孔般細的雷射光纖釋放熱能,封閉病變靜脈;後者則注射專用醫療凝膠,使血管快速硬化並黏合,兩者皆能有效阻斷血液逆流,術中配合舒眠麻醉可減少不適,術後恢復期短、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


講座現場氣氛熱烈,民眾們把握機會,踴躍提問。民眾廖先生分享:「身邊很多人都有靜脈曲張,這是一個需要注意的疾病。」並表示雖然自己本身沒有靜脈曲張的困擾,但聽了講座後更知道如何預防。李女士則說到,自己在日常中需要久站,也因為靜脈曲張找過徐展陽醫師看診,今天更了解疾病的成因跟治療方式,以後會多加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藉由衛教講座,讓更多民眾知道早期發現、及早介入的重要,徐展陽醫師也提醒,若有相關症狀,應及早至心臟血管外科就診,避免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撰文/周子寧;圖片/傅長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