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小鎮與夢幻樂團的邂逅
Bamberg(中譯「邦貝格」或「班堡」)是個人口只有七萬人的德國巴伐利亞小城市,整座城市建立在Regnitz河(多瑙河的匯流河)上,自古以來便有「小威尼斯」之稱。這座美輪美奐的浪漫古都非常幸運的躲過了第二次戰的戰火,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得以保留至今,所以現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筆者心目中最美的德國城市,非Bamberg莫屬。德國人做事嚴謹務實,境內的城市整潔有序,卻極少流露出那股迷人的夢幻感。但Bamberg卻呈現出十足的世外桃源情境。
小鎮的魅力
唱片公司有分跨國大廠跟獨立小廠,城市一樣也可分為國際大城與夢幻小城。而大城往往跟大廠一樣,充滿銅臭味,在市場考量之下變得俗不可耐;相對的,小城與小廠通常在管理者的美好理念下,表現出令人感動的一面。
當正牌的義大利大城威尼斯已經擠滿了各國來的遊客,滿街已賣起了Made in China的紀念品時,這座被喻為小威尼斯的Bamberg小城顯得更加迷人。相同道理,當郎朗已經用面部表情征服全球,並搭著唱片大廠所行銷的中國熱發光時,請問各位什麼想法?
來到Bamberg這座充滿文化的古城,所見都是最真實的一面,沒有人為的虛假,也沒有任何破壞氣氛的商業色彩。河邊的建築有如童話般的綺麗,沿著街道走上一陣子,保證你就會知道流連忘返的滋味。走累了來一杯Bamberg特有的煙燻啤酒,更是難忘的享受。
小鎮與音樂
在歐洲若要談論起一座城市的文化,除了建築與藝術外,音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Bamberg在音樂方面可說是執世界之牛耳,因為Bamberg Symphoniker這個頂尖級的世界一流樂團,就落腳在Bamberg。一個人口只有七萬人的城市,竟然能孕育出如此偉大的樂團,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Bamberg Symphoniker成立於1946年,雖然跟許多德國樂團比起來歷史並不算悠久,但該樂團創立之初卻已然傳承了馬勒(Gustav Mahler)時代的歷史。1946年時,因為貝尼斯法令(Beneš decrees)頒布,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人開始流亡,其中當然也包括許多在捷克斯洛伐克發展的音樂家。位於布拉格的德國愛樂樂團,便是一個由多數德國人組成的例子。這個馬勒在捷克所執掌過的樂團,便在流亡途中定居Bamberg,並重拾樂器組成Bamberg Symphoniker。
也就是說該樂團在創立之初,便有著源遠流長的偉大歷史做為根基,甚至少數幾位老成員還跟馬勒共事過。也因為這層聯結,現今的馬勒指揮大賽(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Competition)固定是在Bamberg舉辦,比賽就是由Bamberg Symphoniker負責擔任樂團。評審團由馬勒的孫女Marina Fistoulari-Mahler領銜,加上數位著名指揮家所組成,獲獎的指揮家不僅有獎金,更可獲得與不同樂團的合作機會。2000年贏得金牌的委內瑞拉指揮家杜達美(Dudamel)就因此而發跡,十年後的今天成為家喻戶曉的指揮家。
此外,最令人驚奇的不只是該樂團的水平,而是這個七萬人的小城,和幾百公里外,鎂光燈聚集的重鎮慕尼黑比起來,根本就不是一個具有大市場及大舞台的地方,縱使有著絕佳的樂團成員,照理來講也難以聘請到偉大的指揮家做為樂團總監,但Bamberg Symphoniker的歷任總監卻盡是豪華的陣容,完全擺脫小市場樂團難以找到頂尖指揮家的困境。由此可知該樂團成員水準之高,足以吸引偉大指揮家來到這個純樸小鎮。歷屆總監如下:
Joseph Keilberth(1949-1968)
Eugen Jochum(1969-1973)
James Loughran(1979-1983)
Witold Rowicki(1983-1985)
Horst Stein(1985-1996)
Jonathan Nott((2000-presen t)
凱柏特、約夫姆、羅威基、史坦這幾位名震一時的重量級大師,都曾在這小城長期駐足,我們不難想像這個擁有優秀團員及一流指揮家的Bamberg Symphoniker,會有多驚人的演出水準。
小鎮與Nott
如果各位聽音樂只聽唱片大廠的發行,你可能會對上述幾位過去的總監非常熟悉,但對於現今的總監Nott就會有點陌生。原因是Nott並未與唱片大廠簽約,而是將Bamberg Symphoniker的唱片合約交給瑞士獨立廠牌TUDOR發行。
一個音樂家的功力絕對無法和行銷的程度成正比。不過在臺灣這種地方,常有人以為在電視上看到的音樂家才是世界上最厲害的。這種無知的現象在真正懂得欣賞音樂的國家,是不會發生的。具有一流指揮功力的Nott在歐陸的評價,絕對遠高於大廠唱片的那些面孔。
在此舉一個例子,2008年時Nott受邀到薩爾茲堡音樂節演出,同年一起受邀的指揮家有布列茲(Pierre Boulez)、慕提(Riccardo Muti)、楊頌士(Mariss Jansons)、沙隆南(Esa-Pekka Salonen),筆者當年欲參與盛會,那時在我心目中Nott是最值得一聽的指揮家,布列茲與沙隆南尚可一聽,慕提與陽頌士則是被我個人認為是三流的演出。我一開始以臺灣人的觀點以為Nott場次的票應該不難買,沒想到線上開放售票後沒多久,Nott的票竟然銷售一空,另外四位指揮家的票卻還剩下一堆。筆者當時特地將購票系統的畫面列印下來,可謂是有圖有真相。
我不禁暗自想像,要是這五位指揮家一起受邀來臺灣演出,那售票情形會是如何呢?我敢說一定是楊頌士的票一張賣上萬元,然後一下就被大企業跟暴發戶搶購與認領一空,接著布列茲、慕提、沙隆南也會很快的賣光,最後Nott的票可能會賣很久甚至賣不完。由此,大多數在臺灣聽音樂會的人到底是在聽音樂本身,還是聽演奏家的名字,結論就非常清楚了。在我看來,在臺灣真正參與一張票上萬元音樂會的聽眾,超過九成都是不懂音樂的,只是把音樂會當作社交的場合與顯示自己社會地位的象徵,把聽音樂會當成在買名牌,多可悲的現象啊!
Nott的指揮功力到底是如何的高明呢?筆者曾親自訪問過這位38歲就接任Bamberg Symphoniker的指揮家,我認為Nott在詮釋德奧曲目時所融入的新意來自於他對現代曲目的熱愛與研究,他的馬勒交響曲裡,我們可以聽到的是許多高度反差效果的樂段,與我們熟悉的馬勒非常不同。而在弦樂應該濃郁到化不開的慢板中,卻又以細膩的手法營造出華麗而不甜膩的質感。Nott告訴筆者他小時候最喜歡聽的唱片是卡拉揚指揮的德布西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我覺得在Nott的馬勒慢板中,隱約可聽到那種德布西歌劇內淡而深遠的感覺。
而學合唱與長笛出身的Nott也非常喜愛指揮歌劇,他曾在法蘭克福歌劇院待過,不過筆者未曾聽過其演出,但我相信Nott指揮起華格納歌劇絕對是精彩可期。至於學習過長笛,我覺得影響了Nott在指揮小編制曲目時的節奏處理,很明顯的例子是Nott對舒伯特早期交響曲詮釋,像是第二號交響曲中,其聲線與律動充滿了呼吸的節奏感,這是筆者聽過最優秀的舒伯特早期交響曲演出。
(全文詳見《MUZIK古典樂刊》第49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
小鎮的魅力
唱片公司有分跨國大廠跟獨立小廠,城市一樣也可分為國際大城與夢幻小城。而大城往往跟大廠一樣,充滿銅臭味,在市場考量之下變得俗不可耐;相對的,小城與小廠通常在管理者的美好理念下,表現出令人感動的一面。
當正牌的義大利大城威尼斯已經擠滿了各國來的遊客,滿街已賣起了Made in China的紀念品時,這座被喻為小威尼斯的Bamberg小城顯得更加迷人。相同道理,當郎朗已經用面部表情征服全球,並搭著唱片大廠所行銷的中國熱發光時,請問各位什麼想法?
來到Bamberg這座充滿文化的古城,所見都是最真實的一面,沒有人為的虛假,也沒有任何破壞氣氛的商業色彩。河邊的建築有如童話般的綺麗,沿著街道走上一陣子,保證你就會知道流連忘返的滋味。走累了來一杯Bamberg特有的煙燻啤酒,更是難忘的享受。
小鎮與音樂
在歐洲若要談論起一座城市的文化,除了建築與藝術外,音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Bamberg在音樂方面可說是執世界之牛耳,因為Bamberg Symphoniker這個頂尖級的世界一流樂團,就落腳在Bamberg。一個人口只有七萬人的城市,竟然能孕育出如此偉大的樂團,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Bamberg Symphoniker成立於1946年,雖然跟許多德國樂團比起來歷史並不算悠久,但該樂團創立之初卻已然傳承了馬勒(Gustav Mahler)時代的歷史。1946年時,因為貝尼斯法令(Beneš decrees)頒布,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人開始流亡,其中當然也包括許多在捷克斯洛伐克發展的音樂家。位於布拉格的德國愛樂樂團,便是一個由多數德國人組成的例子。這個馬勒在捷克所執掌過的樂團,便在流亡途中定居Bamberg,並重拾樂器組成Bamberg Symphoniker。
Bamberg Symphoniker的音樂廳 © Peter Eberts
此外,最令人驚奇的不只是該樂團的水平,而是這個七萬人的小城,和幾百公里外,鎂光燈聚集的重鎮慕尼黑比起來,根本就不是一個具有大市場及大舞台的地方,縱使有著絕佳的樂團成員,照理來講也難以聘請到偉大的指揮家做為樂團總監,但Bamberg Symphoniker的歷任總監卻盡是豪華的陣容,完全擺脫小市場樂團難以找到頂尖指揮家的困境。由此可知該樂團成員水準之高,足以吸引偉大指揮家來到這個純樸小鎮。歷屆總監如下:
Joseph Keilberth(1949-1968)
Eugen Jochum(1969-1973)
James Loughran(1979-1983)
Witold Rowicki(1983-1985)
Horst Stein(1985-1996)
Jonathan Nott((2000-presen t)
凱柏特、約夫姆、羅威基、史坦這幾位名震一時的重量級大師,都曾在這小城長期駐足,我們不難想像這個擁有優秀團員及一流指揮家的Bamberg Symphoniker,會有多驚人的演出水準。
小鎮與Nott
如果各位聽音樂只聽唱片大廠的發行,你可能會對上述幾位過去的總監非常熟悉,但對於現今的總監Nott就會有點陌生。原因是Nott並未與唱片大廠簽約,而是將Bamberg Symphoniker的唱片合約交給瑞士獨立廠牌TUDOR發行。
一個音樂家的功力絕對無法和行銷的程度成正比。不過在臺灣這種地方,常有人以為在電視上看到的音樂家才是世界上最厲害的。這種無知的現象在真正懂得欣賞音樂的國家,是不會發生的。具有一流指揮功力的Nott在歐陸的評價,絕對遠高於大廠唱片的那些面孔。
在指揮台上的Nott © Richard Haughton
我不禁暗自想像,要是這五位指揮家一起受邀來臺灣演出,那售票情形會是如何呢?我敢說一定是楊頌士的票一張賣上萬元,然後一下就被大企業跟暴發戶搶購與認領一空,接著布列茲、慕提、沙隆南也會很快的賣光,最後Nott的票可能會賣很久甚至賣不完。由此,大多數在臺灣聽音樂會的人到底是在聽音樂本身,還是聽演奏家的名字,結論就非常清楚了。在我看來,在臺灣真正參與一張票上萬元音樂會的聽眾,超過九成都是不懂音樂的,只是把音樂會當作社交的場合與顯示自己社會地位的象徵,把聽音樂會當成在買名牌,多可悲的現象啊!
Nott的指揮功力到底是如何的高明呢?筆者曾親自訪問過這位38歲就接任Bamberg Symphoniker的指揮家,我認為Nott在詮釋德奧曲目時所融入的新意來自於他對現代曲目的熱愛與研究,他的馬勒交響曲裡,我們可以聽到的是許多高度反差效果的樂段,與我們熟悉的馬勒非常不同。而在弦樂應該濃郁到化不開的慢板中,卻又以細膩的手法營造出華麗而不甜膩的質感。Nott告訴筆者他小時候最喜歡聽的唱片是卡拉揚指揮的德布西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我覺得在Nott的馬勒慢板中,隱約可聽到那種德布西歌劇內淡而深遠的感覺。
筆者與Nott在餐廳用餐閒聊
(全文詳見《MUZIK古典樂刊》第49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