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兩岸漢字文化節

伴隨著兒童琅琅讀書聲,「2013兩岸漢字藝術節」於9月3至27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展開。

中華文化總會與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從2010年起共同主辦「兩岸漢字藝術節」活動,迄今已舉辦三屆,分別在中國大陸與台灣輪流舉行,已然成為兩岸文化盛事。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浚深且拓廣漢字的魅力成為主辦單位的思考與挑戰,也成為觀眾的期待。

此屆展覽以「人文生活精神與王道文化」為主體,由「一」為起點:「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為策展概念,衍生出「一 化乾坤 遊字林」展,分成「〈化〉乾坤:禮記禮運篇多螢幕影像裝置」、「〈印〉山水:篆刻展」、「〈覓〉漢林:書法展」、「聞字:〈急就篇〉復刻展」,在200件兩岸書法、篆刻印石、印屏及媒體影像作品展中,注目焦點為西漢童蒙識字書〈急就篇〉。

2013兩岸漢字文化節

〈覓〉漢林:書法展,兩岸書家以《禮記.禮運》篇、《大學》、《中庸》中的佳句為書寫內容,展出99件作品。

西漢〈急就篇〉為目前留存下來最古老的「識字課本」。「急就」為速成之意,其載體三棱木片的「觚」,在漢代觚也可以是書寫的「練習簿」,寫過的面可刨去,再次書寫。2013年張光賓囑咐杜三鑫及趙宇脩,考察《流沙墜簡》裡寫著〈急就篇〉第一章的那支觚,依照漢代的尺寸、比例,試著製作並復原漢代隸書及章草〈急就篇〉木觚完整篇章的樣貌。據考,木觚一面21字、三面共63字,最早版本全篇約31支、1,900多字;〈急就篇〉第一章:「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勉力務之必有憙。」第一段羅列100多個姓氏;第二段依次敘述飲食、衣履、臣民、器物、蟲魚、音樂、兵器、植物、動物、祭祀等,皆為七個字一句的韻文;第三段講述政治職官等,最後第31章則以四字句為主,歌頌漢世榮盛,當中許多字詞沿用至今,是漢語詞彙研究重要資料;大英圖書館內仍珍藏有一支以隸書書寫的〈急就篇〉第一章。西漢〈急就篇〉的復原,觚的立體造型猶如三菱鏡折射出的光,配合著兒童琅琅讀書聲,讓今人對於閱讀與知識載體書的形式再次思考,有更多的閱讀視覺豐富及趣味性,想像一下立體的觚拿在手中的閱讀感,文字與人的互動關係更為親近。

隨著展覽動線,經由空間的整體統一性與氣氛營造,從書法、篆刻、還原的木觚古書,從平面到立體,一筆一畫的文化情感,觀眾遊走於「字林」間,讓已遠離書寫經驗的這個世代,一步步被喚醒,醞釀出書寫的欲望,在最後的「漢字學堂」中拾回親自書寫的手感,實踐書寫的樂趣,一筆一畫,沉浸專一在字體的結構形體,線條與心手的相連律動,快意酣暢,每位觀眾都流露出開心快樂的滿足感,獲得自我的回應,就像重新學會寫字的初始,尋回與文字的親密感,得以「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