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岡博物館「吳學讓教授一門師生水墨展」

書畫大家張光賓曾作詩形容吳學讓:「學貴專精,當仁不讓;退思勵進,寧為笨伯。」嵌以吳學讓之名(學讓)和號(退伯),說明了吳氏之篤實學養及謙遜性格。

吳學讓(1924~2013),號退伯,四川岳池人,畢業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受業於林風眠、潘天壽、李可染、關良、鄭昶等名師。1948年來台從事美術教育近半個世紀。吳學讓教授1966年起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1980年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舉辦聯合藝文展,吳學讓教授捐贈作品56件。

2013年4月吳學讓於美國洛杉磯逝世,享壽九十歲,其女吳漢瓏特地由美返回文化大學,與華岡博物館共同籌畫紀念展一事。為紀念吳學讓,華岡博物館自6月19日至9月26日舉辦「吳學讓教授一門師生水墨展」,以35件典藏作品,及名山藝術借展作品10件,呈現畫家之各時期繪畫風貌,並加以吳學讓於文大任教時期之門生鄭月妹、陳永模、陳子張三人40餘件作品共同展出。

吳學讓學生時代,便已受張大千、溥心畬、鄭午昌等師長在其畫作上落款讚揚或補筆共繪,顯示其深厚的基本功底早已獲前輩賞識,而其早期作品無論是白描、雙鉤、沒骨、寫意,山水、花鳥,無一不精湛。1960年代後期作品作風大膽創新,結合書法線條與幾何造型,呈現半具象的水墨畫,稱為「新派繪畫」。1970年代仍以水墨、彩墨、宣紙為創作媒材,將人物簡化,日常生活入畫,童趣十足,色彩明亮雅致。1980、90年代,進行實驗性創作,藉壓克力顏料、布等媒材,畫風轉為濃厚、肌理與層次的建構,並探索構圖空間,作品漸抽象、富表現性。吳學讓藝術生涯由傳統古典走向表現開放,博古通今,主張「善師古人而自立我法」,其教學亦然。

吳學讓教學從不讓學生臨摹畫稿,而是教以畫法,讓學生摸索、體驗、創造,並視個人情性加以引導。鄭月妹隨吳氏習畫長達十年,後於1993年遊學歐美,融會貫通中西繪畫,畫風由傳統轉向多元樣貌,吳學讓曾說:「她能在構圖中打破前人和傳統繪畫的常規,大膽使用丙烯好似使用傳統國畫顏料……在她筆下所『說』的視覺語言保存著那種純粹而又實際存在、又超越出自然存在的平面視覺空間。」陳永模1989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畫類,寫意、工筆、花卉、人物,或農村、道釋,甚或裸女,畫材多元且皆有可觀,本次展出之1992年〈鍾馗〉與其師吳學讓1979年〈鍾馗〉,同一題材不同風格,相看生趣。陳子張1980年從吳學讓於南海學園寫生芙蓉花,開啟工筆寫生與師生情緣,今以工筆花鳥畫聞名。透過此展作品,可明證吳氏一門「善師古人而自立我法」的藝術創作精神。

華岡博物館「吳學讓教授一門師生水墨展」

吳學讓1979年作〈梔子水仙〉,137×68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