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歌

我們或許聽過一種論述,在當代物理的推論中—關於時間的連續性,僅僅是人類主觀意識下的幻覺。這樣抽象的描述總令人感到困惑,且如此與現實感官相違背的概念,又該如從生活中採集樣本?倘若以上個月的反核遊行為例:首先,連續兩年舉行了大規模的反核遊行,但所有事情仍然懸置在空中,對於核四安全性的質疑、核能廢料處理到能源政策……等問題依舊如昔。故得證:時間並非連續的流動狀態,而宇宙是靜止的。也因如此,才能將這些問題與薛丁格的貓(Erwin Schrodinger’s Cat)放在同一個箱子裡,只要不去觀測它便能夠同時保有安全與危險的雙重狀態;有了無數個平行宇宙概念,去宣稱不定時炸彈絕對安全,並拍胸脯掛保證全權負責,即便弔詭但也非什麼不可能之事……。

在福島核災屆滿三週年之際,策展人李彥儀在數位方舟策畫「後福島的今天與我們的明天」(Tomorrow Comes Today)展覽。不論中文或英文展名,都傳達出如古典物理的因果關係句型。「後福島」當然是指經歷海嘯與核災而被迫與過去斷裂的狀態。敘述中強調展覽並非悼念過去的錯誤,也非將所有希望繫於未來。即展覽在此,甚至跳脫出展覽而言,都並非一個反核或擁核的二分概念;雖然直接與福島相關,卻不是一個單純僅在反核的展覽(當然也不是擁核),而是以「現在」做為永遠的轉捩點,期待一種對當下狀態的回應能力。

對於一個在美術館發聲的展覽,「後福島」這樣的展出或許會讓習慣於視覺刺激與思考的我們感到困惑,頓時迷失在極度平鋪直敘的影像紀錄中。如藤井光(Hikaru Fujii)進入災區所記錄的大量影片中,我們窺見了某些片段,例如僅四分半的《我城市集》錄像,拍攝了臨時組合屋社區的小市集與令人措手不及的陣雨,短得令人覺得只是個家庭影片。或是見到藝術家召集人們進入災區清理水溝的影片《巴士團》,片中的藝術家身分與否,在「後福島」的狀態下都消失了過去所代表的意義,剩下的僅是一群人進入該場域後有意識的行動。而池田剛介(Kosuke Ikeda)的作品《福島的物件生態圈》是以「發電」為主軸的藝術計畫,邀請其他藝術家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發電提供展場能源,其目的當然不是(也不可能)要取代被冠上必要之惡的核能,而是著重在透過創作過程與作品的展示,點出能源生產與使用的關係以及生產形式的多樣性。

Chim↑Pom的《KI-AI 100》錄像,近災區核心的年輕人在廢墟中圍成一圈,一個個快速的將各自心中的話講出,並同時喊出聲相互打氣。於是話語從自信、願望到徬徨、迷惘,直到喊完100次終究完結。再回頭看藤井光拍攝的另一段《「福島!」輻射對策節》紀錄影像,記錄災後人們以樂器參與無樂譜無旋律的集體演奏……看著經歷過超越想像的「後」的狀態與過去斷裂,到現在這些致力(與必須)將生活回復正軌的人們,仍有選擇的我們在這個當下又做了什麼樣的行動來回應?或者我們早不再行動,而將目光放在遙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劉耀中.中部觀察

明日歌

池田剛介Kosuke Ikeda|福島的物件生態圈(局部) 現場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 2014 攝影/劉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