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Party

南夜大舞廳復興計畫—音樂、創意市集、裝置藝術、文化再造,位於台中中區中山路上歇業並荒廢以久的南夜大舞廳,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開始有團體進駐,並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由德國藝術家卡斯坦(Karsten Stiemitt)與中興大學研究生共同策畫的「FACE OFF」展覽,到「邊緣人市集」,再到2月中旬發聲的「E for Electro」電音演出與游牧攝影展……等活動。一系列的企畫都強調著過去台中中區是如何地熱鬧繁華,在城市開發中所扮演的歷史性地位,但隨著城市老舊而邊緣化……。如今的任務便是如何賦予當地新的面貌,注入年輕的活力。

After Party

蔡政廷│復活─最後一次說話

自從政府部門推動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像復興計畫般的訴求早已成主流,衍生出來的便多半以藝文展演與文創商品開發為主要,並將可見的面貌改變、流動人潮增加做為重要的參考指標。而2012年成立的中區再生基地,致力於建構中區再生願景,也在這次企畫中給予了相當的協助與補助。以廢墟做為各式展演進行的舞台,許多來自於不同領域的廣義文化工作者便在這樣的契機下進入了南夜大舞廳的空間中成為進行式。大量的塗鴉、電子音樂、現場演奏、藝術展演、劇團、創意市集、攝影展與各種次文化,包括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作品也在這樣的空間中與台灣藝術家一同展出,頓時間讓人彷彿回到了五光十色的輝煌過去。對於許多人而言是相當特別的體驗,因為其既非美術館也非替代空間,塵封頹敗與陰暗,未經整理的粗獷感受,仍能看到當年舞廳絢爛的遺跡……等等。但這樣的經驗,卻彷彿仍舊遵循著自珍奇室以來的傳統:抽離脈絡的觀看經驗,甚至是一種外來文化對中區的植入,差別僅在於這次被視為奇觀的則是空間本身與中區曾經的過去。

這次的事件與舞廳的歷史進行了什麼樣的對話,主要觀眾群是否存在於當地?若否,則是期待再造出什麼樣的在地文化?青年回流又該以什麼樣的產業來支持這地區?如此種種問題所牽扯的層面或許過於廣泛,讓人顯得無力。但若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於舊城區產業與人口外移,缺乏資金流動,本身即處於文化斷層的狀態,試圖透過都市肌理、社區文化誌的挖掘與書寫來帶動復甦有其一定的困難度。這次南夜大舞廳所體現的次文化,便如同已存在於外圍的不同聲音,試圖將中區做為重劃區納入版圖。如此由外來刺激加速,創造新的需求,即便是個案發聲,非永續的經營,也不啻是件好事。畢竟過去中山路為舶來品集散地,加上南夜大舞廳英文為Honolulu Club,或許這樣夏威夷異國情調的名稱便暗示了當地氛圍,至於對在地的想像,或不同文化消長的角力,便任其自行達到平衡吧。劉耀中.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