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以啟魚路古道

今日看似狹小的山徑,卻是兩百多年前重要物資往返的金包里「大路」。硫磺、漁獲、茶葉、出嫁、返鄉…雖然必須翻山越嶺,卻是當年以有換無、養家糊口最近、最方便的一條途徑。

站在擎天崗遼闊的草原上,天氣清朗的時候向北望,可以看見北海岸的金山,向南望,則可望見台北的士林。在交通四通八達的現代,這裡只是我們偶爾上山看看風景、鍛鍊腳力的地方,然而在十七、十八世紀,它卻是每天可能有上千人南來北往,擔著漁獲、硫磺、陶土、藍染、茶葉…甚至轎扛著嫁娶的新娘,要到山的另一邊。



硫磺開啟古道發展史
我們今天口中的「魚路古道」,最初是原住民們打獵、摘採物資的一條通道,清朝時變成漢人們移墾、採硫磺的道路;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技正呂理昌超過25年的研究得知,這條山徑曾經熱鬧非凡,即使荷蘭人、清朝漢人、日本人輪番接管,因為蘊藏重要的硫磺礦,當政者都視為寶地,無論土生土長的居民或是遠渡重洋到此尋找生機的「羅漢腳」,都隨著採礦產業,默默寫下台灣相當重要的發展歷史。

「魚路古道」從字面上來解讀,通常把它定義為運送漁獲、換取其他物資的交易道路,然而除此之外,它其實還擔負著另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採硫磺。硫磺是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17世紀末康熙王朝在福建的官員得知台北有產硫磺,便派郁永河率人前來探勘,郁永河寫下《裨海紀遊》一書,成為研究這條古道的重要史料。



這條道路原本隨著時代的遷移、交通的高度發展,已經頹圮、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裡,直到民國80年左右,呂理昌從玉山國家公園調任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無意間發現了這條古道,便積極展開挖掘與調查的工作,這條古老的經濟、交通與文化交流的要道才又重新出現在地圖上。

當年從金山金包里直達士林的完整路線,長達36公里,而目前「拼圖」出來的魚路古道,全長只有3.8公里,屬於當年通道的北段。從金山的八煙聚落開始,沿途經過許顏橋、憨丙厝地、作為台北市與新北市界線的大石公、百二崁等地,直到海拔約800公尺高處的擎天崗,這是清朝時期人們行走的路線,因為經常看到穿著「勇」字軍服的防守清兵,所以又名「河南勇路」;還有一條順著上磺溪開拓的支線,通往上磺溪停車場方向,是日本佔領台灣後有鑑於原來的道路太狹窄,運送物資不夠方便,於是勒令簡大獅鋪設的、較寬闊的道路,所以被叫做「日人路」。



硫磺古道的歷史蹤跡
順著古道而行,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當年留下的遺跡,除了刻意留下的石碑、擎天崗草原高處明顯可見的營盤遺址外,還有古時候住家的遺跡、採硫工廠的遺址、供旅人休憩的客棧遺跡等。

通常我們來到陽明山,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油坑神奇的自然景觀:地熱源源從火山噴氣孔冒出、地表覆蓋著淡黃色的結晶、空氣中瀰漫的硫磺味,在在教人讚嘆;然而隱藏在古道旁的大油坑,規模達3平方公里,比小油坑更壯觀得多,是整個陽明山區最大的地熱噴出區,當年古道上熙來攘往的人潮,絕大多數都是為它而來。目前雖然已經停採,但在大油坑區內仍可看到採硫工廠殘留的設備、器具、工寮等。大油坑由於地質脆弱,不小心很容易崩塌,所以不建議旅客前往;若真想看看廬山真面目,不妨請國家公園派嚮導帶領,以策安全。



硫磺地熱造成的白土,其實是燒製陶瓷器的重要原料,所以採硫礦的同時,也吸引來不少採白土的人們。採硫工業沒落後,藍染、茶葉繼之而起,所以古道上常見一種叫做「大菁」的植物,就是藍染的重要原料。

既然有工廠,就一定會有宿舍、住家,古道上凡是有竹林、駁坎的地方,便是昔日房舍的所在。因為竹子功能眾多,不但可以作為食物,更可製成桌、椅、櫥櫃、餐具、籃子等生活必需品,所以人們習慣在聚居的四周種植竹林;而石塊堆疊的駁坎,往往就是建設房子的基礎工程。



走一趟魚路古道,感受先民篳路藍縷的開發歷程,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不禁又多了幾分。

更多內容…請掌握《TRAVELER Luxe旅人誌》動態,歡迎加入FB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travelerluxe
官方網站:http://www.mook.com.tw/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