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教孩子面對死亡

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對於年幼懵懂的孩子來說,必須透過爸媽的引導才能逐步理解,然而,大人似乎都避諱談及此話題。四月份適逢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祖的重要節日,帶著孩子掃墓之餘,別忘了懷念祖先,帶入生命教育的議題!



死亡,是突然倒地?可以恢復?
「死亡」,對於未滿5歲的學齡前孩子來說,還無法確實地瞭解其中含意,仍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可能認為就像是電視上看到的卡通一樣──人會突然倒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似乎還可以復原,不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止,而覺得這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大人情緒影響孩子對死亡反應
面對死亡,年幼的孩子有何反應?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黃雅芬醫師指出,有時候與周遭大人的態度有關。就孩子自己本身而言,可能對於死亡沒有特殊感覺,也不會有負面感受,單純地覺得一個人忽然暫停了,但好像又可以恢復,並不會感到悲傷難過或害怕,不過,此時身旁大人的情緒或許就會影響孩子對於死亡的反應。

過世的爺爺奶奶去哪裡了?
隨著年紀漸長,孩子可能就會問爸媽「什麼是死掉?」「為什麼會死掉?」「(去世的)奶奶去哪裡了?」當孩子有此疑問時,爸媽應該如何回答呢?當孩子感受到死亡這一件事,或當孩子對於死亡有些興趣時,身為爸媽就應該嘗試說明,讓孩子瞭解死亡,也要幫助孩子處理面對死亡的情緒。
尤其是家人或近親的過世時,孩子也會出現相對的情緒,爸媽應該讓自己自然地表達這些感受,不需要過度壓抑或否認,也讓孩子知道會有人離開而難過或傷心是正常的,這些情緒是可以表達的。
黃雅芬醫師提醒爸媽不要以為孩子年紀還小不懂得死亡,就隨便敷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僅容易帶給孩子不正確的想法,似懂非懂的孩子其實也會感受到爸媽的逃避,好像不希望討論這個話題,也讓孩子認為死亡是不好的事情,是不可以討論的。
建議使用較為中性且直白的方式來說明,爸媽可以告訴孩子:「死亡就是一般人的生命功能,如睡覺、吃飯、思考、呼吸…等都停止了」。

point1、不要逃避回答問題
有些爸媽會逃避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這可能與爸媽的成長過程或是自身對於死亡的經驗有關。以前的父母親可能不知道如何使用較開放或理性方式來談論這件事,尤其是在華人的傳統文化之中較忌諱談論死亡,甚至對於表達哀傷情緒的接受度也是較為壓抑的。於是,父母親會認為孩子現在知道這些事情還太小,可能就會跟孩子說長大之後再告訴你。

point2、不要提供過度幻想
有些爸媽會以其他較為奇幻不實際的方式來說明死亡,並不會直接地談及死亡、往生這類相關詞彙。像是到天上當天使了,或是跟孩子說他不見了、出國了、去很遠的地方,但這樣的說法會讓孩子以為這個人/動物還在,只是沒有出現在這附近而已,因此誤導孩子。
甚至有些爸媽會跟孩子說「因為你不乖,某人/動物才會死掉」,這類與遺棄有關的說法,讓孩子覺得死亡是自己犯了過錯而造成,死亡變成了一種被懲罰,使得孩子對於死亡產生錯誤或扭曲的認知。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年4月號。http://new.mababy.com/